" />

嘉陵江水注入长江以后为什么长江的河道并没有明显变宽呢?:江水不浅

何止是嘉陵江汇入长江后,河道没有明显变宽,整个长江河道从上游到下游,除了入海口附近河道明显变宽以外,整体都没有明显宽度变化,因为河道宽窄不是取决于支流汇流,而是所处地貌。

嘉陵江水注入长江以后为什么长江的河道并没有明显变宽呢?:江水不浅 第1张

自古水往低处流,长江从西部向东流,底基原因是我国的阶梯高低落差,而河道的形成则是顺应地势地貌,既有峡谷也有山地,甚至还有平原。支流的汇入基本改变不了干流河道明显的宽窄,更多是改变河流的深浅,且河道深比宽更重要,毕竟船只吨位讲的是吃水深度,而不是吃水宽度。

嘉陵江水注入长江以后为什么长江的河道并没有明显变宽呢?:江水不浅 第2张

长江尤其在中上游地区,大部分是顺着河谷径流,两侧山体高大、垂直、连绵,即使有支流汇入也只是抬高水位,只有过了宜昌以后到达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河道宽度才可能会根据水量变化而变宽,这也是为什么长江荆江段历史上一直比较险要的原因。

嘉陵江水注入长江以后为什么长江的河道并没有明显变宽呢?:江水不浅 第3张

重庆有“山城"的别称,河道与周边山体的垂直落差也比较明显,所以嘉陵江汇入后改变不了宽度,或许平面的图不容易看出,但3D地图一目了然。

嘉陵江水注入长江以后为什么长江的河道并没有明显变宽呢?:江水不浅 第4张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为什么大雨过后垂钓鲫鱼,一点口都没有呢?望大师指点?:江水不浅

感谢悟空助手的邀请,我是钓鱼阁作者小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大雨过后垂钓鲫鱼为什么会没口的情况,我相信不止一位钓友遇到过,或者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为什么阳光明媚的天气垂钓鲫鱼没口,为什么风浪天垂钓鲫鱼没口等等。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天气影响了水情,从而影响了鱼的活性、觅食欲望。

本文重点:

为什么下雨会导致鱼不吃饵面对这种“没口”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除了下雨,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鲫鱼不开口,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补充: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是我根据自己在平常作钓时的一些经验总结,但全国各地每个钓点的鱼情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区别,所以希望钓友们客观看待文章。

嘉陵江水注入长江以后为什么长江的河道并没有明显变宽呢?:江水不浅 第5张

首先我们要明白,下雨并不一定代表鱼不开口很多时候雨天垂钓其实要比阳光明媚的天气垂钓更好,因为有太阳的时候,水面表层的温度会比较高,鱼会上浮晒太阳,一上浮肯定就不会吃饵。当夏秋季节水中微生物、腐殖质比较多的时候太阳的照射还会使得水中溶氧量快速下降,鱼就会因缺氧而上浮,更不会吃饵了。而下雨,会使得水中溶氧量增加,鱼反而比平常更活跃,在水温较低的时候,鱼儿活性不高,可能对氧气需求量没那么高,但下雨至少可能保证它们安心待在水底。因此,一般情况下雨不但不会导致鱼儿停口,反而有促进作用。

那为什么有人就偏偏在下完大雨后钓不着鱼了呢?

有一种可能是下雨带来了降温,尤其是春季这段时间,天气十分不稳定,时晴时雨,时而升温时而降温,气温影响水温,气温升或降就导致水温也跟着变,变化的太快、幅度太大,鱼肯定被影响,不吃食非常正常。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下完大雨河水暴涨,然后上游冲下来很多泥沙,把原本清澈的水搅的十分混浊,这种情况下也有可能导致鱼不按正常情况开口。

嘉陵江水注入长江以后为什么长江的河道并没有明显变宽呢?:江水不浅 第6张

下完大雨,鱼不开口怎么办?首先我个人认为出钓时机应该要把握好,一般咱们说垂钓要在风前雨后,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味按照这类鱼谚作钓。要是下大雨带来了剧烈的降温,我建议是等几天再出钓,至少要等天气稳定,鱼的身体能够适应过来再出钓。如果非要出钓,首先要从选位上就要注意,尤其是河水上涨、走水很快的情况下,一定要找相对平缓的钓位,最好钓点附近还能有水草有障碍,这样鱼会比较喜欢待。

在鱼开口性不好的时候,或者你见大家都钓的很一般,就绝不要再打重窝了(实际上很多人刚好相反),不如用饵料抽窝把窝子做精做小,鱼儿来了可以直接发现饵料,想吃就只能吃钩上的饵。在下完大雨后,饵料通常建议以腥为主,要是水质十分混浊,最好带上蚯蚓等活饵适当可以引逗一下激发鱼的觅食欲望,即使鲫鱼不吃钩,汪刺也会来,能把空军几率降低。

嘉陵江水注入长江以后为什么长江的河道并没有明显变宽呢?:江水不浅 第7张

除了下雨,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鲫鱼不开口钓鱼人有个通病,钓上鱼的时候总是一切都好,天气好、钓位好、饵料到位、线组合适、调漂得当等等,反过来要是钓不着鱼就要找各种问题,而抱怨天气是最多的一种情况。要是天气正常点可能还好,如果天天是大晴天,今天刚好下了场鱼,又刚好今天没钓到鱼,于是大家就顺理成章地把钓不到鱼的原因归结到下雨上了。我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很有可能你钓不着鱼和天气无关,即使今天不下大雨,你也还是钓不着!

嘉陵江水注入长江以后为什么长江的河道并没有明显变宽呢?:江水不浅 第8张

钓鱼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装备、知识很多,然而只要一环出了问题可能就钓不到鱼了。我们在没口的时候一定要确定几件事

是窝子里没鱼导致没口,还是窝子里有鱼但不开口是我一个人没口还是大家都没口这个钓点鱼多不多,平常鱼口如何你自己钓技如何,是常常空手而归,还是每次来都能带几条回去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出原因,不能每一次都盲目地怪天气,再退一步说天气即使真的影响鱼情了,导致鱼不开口吃食了,照样还是有人能钓到,可能人家就是换了个钓位、换了个深度、换了个饵料而已。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译?:江水不浅

原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宋代: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

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

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

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

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

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

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隐没了踪迹。

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就看到)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

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

(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

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

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这篇散文一共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得尽所历妙’也”,是写烽火矶的奇异景色。“八月一日,过烽火矾”,是按日记的形式,着就对烽火矾略作考释,是南朝的时候,“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而形成的一处报警设施。

然后对烽火矾的景象,极力加以描绘。从舟中远望,只是“突兀而已”的江边岩石。而近观则是“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对于“迥异”的特点,作者选取其中一矶石,着意加以特写:“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这几句话,把矶石超凡出众之状,都鲜明地描绘出来了。

它的样子挺拔突出,上面缠绕希“丹藤翠蔓”,形状象是精装的屏风。至此已从总体概貌和具体描摩两方面,写出了烽火矶的奇异景色,但作者仍嫌不足,又巧借杜诗,进一步补充描绘形象。那天是风平浪静,“舟行颇迟”,可以仔细观赏沿岸风光。

主景是写小孤山与大孤山,对于烽火矶寥寥数笔带过,恰似拉开画展的序幕,让人们去“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第二段,从“过澎浪矶”至“山有栖鹘甚多”,是写小孤山的峭拔秀丽。“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是沿着作者的船行游踪,继续往前写,自然地过渡到描写小孤山。

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的大江中,因为语言讹转,以“孤”为“姑”,山上有神女祠,祠庙对彭郎矶,故有小姑嫁彭郎的传说。小孤山在宋时属于舒州宿松县。陆游对于小孤山的描写,开笔就说:“小孤山属舒州宿松县”。

当时江防要塞都是戒备森严,在小孤山也有驻守的军队。首先用类比法,将“皆名天下”的江中独山,如镇江的金山、焦山,南京的落星山进行比较,“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山比”,这就更衬托出小孤山胜过一般的名山,突出其“峭拔秀丽”的特点。

进而由远及近,作具体的描述。从数十里之外向小孤山望去,只见它是“碧峰峰然孤起,上千云霄”。这几句是说山的峭拔。

然后又由远及近,“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这几句是说山的秀丽。正因为山势的峭拔秀丽,所以作者说它是“信造化之尤物也”。极尽爱悦赞赏之词,反映了行舟时观景的实感。作者舍舟登山观赏,“但祠宇极于荒残”。

祠宇荒残的原因,正与上文“有戍兵”相呼应。兵荒马乱的年月,没有人再去修庙建祠。山上不但有祠宇,并且有庙堂,“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说了祠与庙,又对其有关诸事,略加说明考释,那就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从湖湘回来时途经小孤山,“尝加营葺”,还“有碑载其事”。写完了小孤山之胜,又将笔锋一转,再写澎浪矶之景。澎浪矶在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靠近长江南岸,与北岸的小孤山隔江相望。

澎浪矶,为江边一巨型石矶,因为“无风亦浪涌”,矶便由此而得名。澎浪矶,又因小姑山之故,转名为彭郎矾。彭郎与小姑,宛然是伉俪一对,前人便将二者之间赋予爱情故事,让现实的胜境更充满神话色彩,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优秀诗文。

他是以小孤山为立足点,大镜头地选取了江山旷境:“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潆,鸥鹭灭没。”这几句宛若泼墨画,艺术地再现了江上广阔景象的朦胧美。这种朦胧美,首先使作者本人陶醉了,他认为是“极登临之胜”,因而流连忘返,“徙依久之而归”。

最后还捕捉了一个“俊鹘搏水禽”的镜头,说它“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此段撤写,是回应前文“冬夏晴雨,姿态万变”,补写傍晚雨中小孤山景色,使得前面的概述文字更为具体形象化。

前面重在写“秀”,后面重在写“壮”,二者相映成趣,读之可以从中领略江山胜概,激发人们对祖国壮美多娇的江山秀色,产生无比热爱的感情。结旬还用庙祝之言,说“山有栖鹘甚多”,以验证作者的目睹壮观。由景及人,文字充满了生机。

第三段,从“二日早”至结尾,是写大孤山的雄伟壮奇。仍是从时间开始,但对于地点,则是从动中来表现的。

在离开小孤山,舟行未到二十里的地方,“忽风云腾涌”,显然的,天气发生了急剧变化,一场暴风雨很可能即将降临,作者只好命船家“急系缆”。经过风云变幻,天又“俄复开霁”,恢复正常的状况,于是便解缆更行。

这是一个小的插曲,给人一种惊心动魄之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接着从天气写到湖面,船行至鄱阳湖口的时候,首先便是“四望无际”的空旷景象。

对大孤山的描写,是用陪衬的方式,更显示了它的雄伟壮奇。先说它“状类西梁”,即是将大孤山与西梁山合说。西梁山在安徽和县境内,山势极为雄伟壮奇,与当涂县的东梁山隔江对峙,二山合称天门。

再与小孤山比较,说大孤山“虽不拟小姑之秀丽”,但相形之下,亦各有千秋。小孤山之旁,“颇有沙洲葭苇”,显得特别秀丽,大孤山“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显得格外壮奇。秀丽与壮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真是气概非凡,堪称山河胜迹。

大孤山景色,只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个轮廓。对予大孤山下的水情,文章进行了一番描述。长江至湖口分一支为南江,长江水浊,南江水清,合处不乱,亦可谓大孤山下之一奇景。

此段作者还说出了一个生活小常识,即长江水浊,汲用之时,要“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至此大孤山之景已全部写完,下面又以一段行程,作为段落的小结。他的行程是“晚抵江州”,对江州情况略作介绍。特别是江“岸土赤而壁立”的特点,亦可谓一胜景。

又再“泊湓浦”,此处“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是湓浦有南江特点,虽是轻轻点上一笔,与全文十分谐调,浑然形成一体。作者是七月二十六日离开池州,历经舒州境内,江西水域,八月二日晚抵达江州,共六日行程七百里,至此结束本段,使全文告一段落。

这篇散文文笔雅洁,优美动人,在艺术上亦颇有特色,堪与历代山水记游文字媲美。

这篇散文的写景记游完全遵循旅游的时间顺序和舟行踪迹来写的,先写烽火矶,着重描写小孤山和大孤山,最后以行程段落为小结,线索分明,条理清楚,有着“散而不乱”的艺术效果,读者可按其所写,进行一次引人入胜的壮游。

写景,作者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小孤山,先写“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继而陡转,说其他山的“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这就更能突现小孤山的秀美。

写大孤山的雄伟壮奇,则是以小孤山之秀丽对比映衬,这样两山的奇异风姿,就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这篇散文是作者的旅游日记,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所闻所见随意书写,没有一丝一毫雕章缕句的痕迹。

因为不加修饰的信手写来,有些地方尚有粗糙之感,例如末段结尾,纯是行程日期的记述,文字并不典雅。正因为他是无意求工,全文就显得异常的质朴,读之有着特殊的亲切感,使人从中领略到一种自然美。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解释?:江水不浅

这句诗的意思是: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比火还红,碧绿的江水绿的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坏怀念江南。

这句诗出自《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第三首词描绘苏州之美,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

这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嘉陵江水注入长江以后为什么长江的河道并没有明显变宽呢?:江水不浅 第9张

评论(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