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对这书名颇有意见,以为是借麦卡勒斯之名推销的恶俗言情之作罢了。读过才欣喜没有错过,被誉为“天生的作家”,不是靠媚俗就可以的。
朱少麟毕业于辅仁大学法文系,《伤心咖啡店之歌》是她的第一本小说。只管写自己想写的,不考虑是否有人喜欢,也不考虑是否有人失望,倒正好可以挥洒自如。
序言中引用英国作家安东尼 布尔吉斯的话说,通俗小说写情节,艺术小说写人,自然是将朱少麟这本书靠在了艺术小说这边。其实其间的区别未必是楚河汉界那么清晰,通俗小说未必恶俗,艺术小说也许倒叫人难以下咽,消化不良。终究我们读小说总归是要能读得下去才好。
我正觉得这本小说属于既艺术又通俗那一类。你是否拿起它欲罢不能?你时刻关心着这其中芸芸众生的命运走向,马蒂,海安,藤条,吉儿,小叶,素园……这是通俗的对情节的关心;你更尾随着作者轻浅的哲学思辨,思索那些你自己也曾拿起又放下的命题,关于人生,关于自由,关于爱。
马蒂在马达加斯加的那一段,和有关海安的种种,对于大多数人的经历来说,是比较诡谲而有些超现实的部分,他们的人生走向,最终也远离了一般人蜂拥而去的道路。可是马蒂从前的生活状态,还有藤条,吉儿,素园……这些人,又让人觉得这般熟悉,就是自己,或者身边的人。
也许每个人都会和我一样,在其中寻找与自己相似的那一个,或者自己比较喜欢的那一个,或者自己想成为的那一个,或者,“如果让我成为他,我会活得不一样”的那一个。
小说的结局称不上Happy ending,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大团圆,甚至没有一个人得到了真正的团圆,马蒂死了,海安出走到未知的旅途中,藤条入狱,小叶梦碎,只有吉儿,她找到了尚保罗,可是你还是没法放下心来,吉儿所爱的,也总是和她一样激烈决绝的人。
可是你又觉得这结果实在还不错,每个人都在围绕着那个关于自由和爱的命题认真地解答,涂抹,修改着自己的答卷。每个人都在自己拥有的空间内想尽量伸展一些,自由一些。
也只能是尽量而已。每个人都想要自由,可是你思来想去的结果便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彻底的自由。人人都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势必损害他人的自由,那么最终便是为了自由这个堂皇的目标而互相厮杀,最终是彻底的不自由与荒芜。自由必得与爱相依存,才有所附丽。所以,像海安这样一个最鼓吹打破一切禁锢的自由的人,却偏偏最是牢牢地被爱囚禁着。
或许耶稣正是其中最自由的一个,只是他实在是一个超越了人性的神了。可是他给人的领悟在于,也许我们可以尽量向他靠拢,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摒弃那些锁住我们双脚无法适意行走的枷锁,好像世俗的看法,所谓的一些普世价值,世人的蜚短流长,异化的爱情……得到一种流淌着清明之爱的富有空间的自由,则善莫大焉。
只是,多多少少为书中马蒂的死有些许遗憾,虽然,最后她或者是心境最为清明的一个,所以上天许她早早交了答卷去享受真正的自由。或者死亡并不是终结,只是生命的另一次开始……只是普通人毕竟难以真正领悟这个过于神秘与未知的生命形式。
[分享]有看过《伤心咖啡店之歌》的吗?:在街角的咖啡店是什么歌
看完了《伤心咖啡店之歌》,是个悲剧,马蒂死了,海安是gay,其他的人走的走,散的散。故事真的和书名一样的悲伤。原本是最幸福的一群人,拥有着我最最向往的生活。可是马蒂为寻找那个自由的出口,在马达加斯加过了一段在外人看来自虐而对于自己却无比快乐的日子后就这样没有任何征兆地在一次意外中死去了。随即故事也到了结局,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伤心咖啡店随即完成了它使命,只剩下了那颗受伤的“心”字,从此消失。
我固然是个自由的崇尚者,但从不敢想象像马蒂那样,她抛下所有的一切,奋不顾身地去寻找自己。她真的找到了,找到了那个出口,也得到了最终了解脱。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专属的出口,有的在工作上,有的在爱情上,我也在寻找着那个属于我的出口,它在哪?现在应该还在心里。和她的勇敢相比我太过于的懦弱,太过于安于现状,太……总之,现在的我距离那个我实在是太远了。
真的希望在这个我居住的城市里,也有一间这样的咖啡店,一群这样的人,如果是真的希望我可以很幸运地加入,因为我够资格——我足够地忧伤。
评论(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