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当兵那会也一直都有这个疑问,为啥上有连长副连长,下有班长副班长,怎么就没有副排长一职呢?其实,这得从军队的编制说起。
众所周知,军队编制通常是"三三制",三个班编成一个排,三个排为一个连。连一级单位作为军队最基层的行政和作战单位,再往下的排只能称之为"战术分队",没有行政权。简单说就是,排长已经是最初级的军官,没有必要再设置更初级的副排长占用干部编制。
再就是,现在的军校学员毕业后就是中尉,享受的是副连职待遇,职务是排长。以前的少尉毕业后虽然也是排长,但享受的是正排职待遇。
实际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军曾有副排长,授准尉军衔。但这个副排长没有任何行政职务,主要职责是协助排长做好排里工作。在排长不在位时,代替排长履行职责。关键是担任副排长的都是士官,也就是那时的志愿兵。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存在超期服役的情况,很多优秀的技术骨干,苦于转志愿兵名额少,又提不了干,只能超期服役,有一部分超期服役的老兵就被授予副排长的职务。
但据我所知,现在基层连队中的司务长仍然享受的是副排职待遇,也就是岗位补贴。但官方的叫法不是副排职,而是岗位补贴。之所以称之为副排职待遇,原因之一就是司务长的岗位补贴高于班长,但又低于排长。
其实,很多连队都存在有威望有能力的士官代理排长的职务。但这个代理排长的命令很难下,所以享受不到代理排长的岗位补贴。
美国第八集团军副司令是什么军衔?:副连长是什么军衔
一个非常冷门的问题,因为美军中的副职存在感不强,经常被各类军事文献给忽略掉了。如果是二战史资深爱好者的话,应该记得在诺曼底登陆中摔死的第101空降师副师长唐·普拉特,以及在西西里战役中被自己人炮火干掉的第82空降师副师长查尔斯·基兰斯,这俩倒霉蛋的军衔都是一致的:陆军准将,也都是李奇微曾经的同僚,因为这两个师后来合编为第18空降军。
(范佛里特晋升上将)
所以美军的军衔是很有鲜明特点的,在法定的永久军衔以外(这个之前讨论过),战争期间主要实行职务军衔制度(临时军衔),并且为了使职务等级清晰、平时方便管理、战时易于指挥,固定编制(军级以下)的职务军衔设置是非常明确的“一职一衔”,也就是说担任什么职务就应该授什么样的职务军衔,绝不乱搞。这一点跟蒋军是有明显区别的,蒋军在大陆期间,中将的职务可以从师长一直延伸到战区副司令长官。
具体来说,二战期间美军的副师长为一星准将衔、师长为二星少将衔、副军长为少将衔、军长为三星中将衔,再往下也比较清楚,团长(空军的联队长)为上校衔、副团长中校衔、营长为中校衔、副营长为少校衔、连长为上尉衔、副连长为中尉衔、排长是少尉衔,规则和原理可以类推。不过要注意,集团军和“集团军群”都属于非固定级别编制,尤其是第八集团军在50年代属于“野战集团军”,跟现在的集团军还不太一样。
(沃克中将)
所以首先要明白,美国陆军的“野战集团军”编制其实弹性很大的,它是一个既可以遂行战略任务、也可以执行战役任务的兵团,平时只是一级指挥机构,不辖实兵或只辖少量的实兵,只有到了战时才由上级调拨给它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军或师级部队。理论上一个集团军在战时会下辖两到三个军,但如果任务需要的话,某战区内一个军或者若干个师之上也可以设置集团军司令部。
比如美国第八集团军1950年奉命驰援半岛战场时,“虎头狗”沃克中将紧急在大丘开设第八集团军司令部,而该集团军编成内当时仅有二个美军师40000余人,然后其他部队则由麦克阿瑟总司令部和参联会统筹调拨给它,不久以后,美国陆军第1军和第9军司令部恢复现役调往半岛,纳入到第八集团军作战序列之内。
(李奇微中将)
因此在志愿军入朝前,第八集团军已经下辖两个军四个师,番号分别是步兵第2师、第24师、第25师和骑兵第1师,总兵力已达15万余人,其中集团军属的特种兵科和支援部队数量较多。但这还是战役级兵团的级别。而到了1953年停战协议签署时,美第八集团军已经扩充到三个军、八个师另附两个团(东线原第10军也纳入其指挥系统),总兵力突破38万人(二战后期第12集团军群才40万人),已经成为美军在半岛的唯一战略级兵团。
明白了这一层,才能够准确理解美军“野战集团军”军事主官和副职的军衔属性,通常来说,当集团军仅仅是“战役级”兵团时,司令官标配为陆军中将,比如沃克、李奇微、范佛里特到任第八集团军时,都还是陆军中将衔。但是当集团军扩充为“战略级”兵团时,司令官的衔级就要升高一格了,比如朝鲜战争期间最后一任第八集团军司令泰勒,来的时候确实是中将,但是到了1953年金城战役期间,已经晋升为四星上将!
(沃克和参谋长)
那么副司令肯定要比司令官的军衔低一格,因此在普通的野战集团军司令部里,标配是中将司令官、少将副司令、少将参谋长。比如巴顿在北非担任第7集团军司令期间,他的副司令就是埃斯少将,哪怕是巴顿调走或者在任内出现伤亡,埃斯都不足以接替他的职务,因为军衔刚刚是少将。我们都了解沃克翻车而死然后李奇微接任的历史,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李奇微从华盛顿动身万里迢迢东来之际,第八集团军曾经有两天的“代理司令”,那就是美第1军军长米尔本中将。
显然,此时的第八集团军肯定没有中将副司令,否则不应该由米尔本军长来代理,直接把副司令转正就可以了。查到过一张李奇微担任司令时期的第八集团军高级军官合照,副司令是柯尔特少将,他不具备直接晋升为集团军司令的条件,只可惜,没有查到这名少将的相关资料,但是钢盔上的星星数量很容易辨认出来。
没有担任过中将军长的军官,通常是不可能获得集团军军事主官职务的,这是美军惯例。比如欧洲战场上的美国第一集团军司令霍奇斯中将,是1944年8月升任该职的,而在此之前的1944年1月到7月,其职务是“第一集团军副司令”,他在1942年担任军长时的军衔已经是中将,只不过在诺曼底登陆期间,委屈做了司令官布莱德雷的副手,老布一升“集团军群总司令”,他顺理成章接手。
再比如我们熟悉的第八集团军在李奇微之后的继任司令范佛里特,是1947年出任驻欧美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的,而他在1945年初就已经是第3军的中将军长。第一集团军是诺曼底登陆期间美军唯一的重兵集团,规模远超后来拆分或者新建的第三、第七等集团军,所以集团军副司令也可以是中将衔,这就是集团军级别的不确定性,不能静态的去解读它。
因此到了半岛战争的尾声阶段,第八集团军已经成为半岛当时唯一的美国大型野战集团军建制,它其实已经等同于一个战区指挥机关,遂行战略任务,当然级别也相应提高了。1953年2月13日,当泰勒中将到任第八集团军时,一并兼任联军地面部队总指挥,也就是说不仅指挥着38万多美军,还指挥着几十万韩军和其他国家的军队,所以晋升四星上将势在必行。
既然司令官是陆军上将了,那么副司令和参谋长的衔级也当然水涨船高,此时第八集团军的副司令和参谋长都换成了中将级军官,这一点从停战谈判的代表团名单里就可以直白地体现出来。当1951年7月停战谈判刚刚开始时,美方代表团里面的第八集团军代表,是参谋长雷迪斯少将,期间谈谈打打,到1953年5月停战协议签定之前:
美国第八集团军参谋长威廉·哈里逊中将,已经接替美国远东海军司令乔埃海军中将,出任联军代表团首席代表。集团军参谋长都换成陆军中将了,副司令当然不可能再是少将了,遗憾的是,没有查到副司令名字,希望掌握资料的同道们给补充和完善上。
(李奇微在战场上)
美国军队指挥官是什么军衔?指挥官一定是高级军官吗?:副连长是什么军衔
崤山小虎第379条回答。
“军队指挥官”是一种统称,就和我们常常在新年贺词里听到的“各级指战员”一样,是对部队各级指挥人员的一种泛称。所以指挥官如果从泛意上来讲,就不一定是高级军官,即使是美军的中士,代理履行排长职务,也可以称之为“指挥官”。
只不过其指挥的战争行动最大也仅为班排级规模。
所以,泛意上的指挥官是指中士以上的所有军衔的军人。
但就像解放军中称呼别人为首长一样,一般也只有“上校”以上军官才有资格名正言顺的被称呼为“首长”。美军中也是一样,一般合成营以上级别的军官才被称呼为“指挥官”。而营长级别的军官军衔一般在“少校”“中校”。
故此,能被指挥官的军衔也一般也是校级、将级。而最常见的指挥官军衔也多集中在“上校、准将”级别。
评论(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