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以渔人的活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渔人发现桃花源、停留在桃花源、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这些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与世无争、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美好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所作。陶渊明所处的东晋官僚集团腐朽、门阀制度兴盛,统治集团竟相奢靡、不在意民生问题,百姓苦不堪言,有志之士也无可奈何只得谈经论道、醉酒麻痹自己以逃避政治。
陶渊明自知无力挽救,只能在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理想,于是就构造了这样一个社会。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的是桃花源的居民不知秦亡且有别的朝代,隐居于此本就是个秘密。
最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而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说明桃花源不过也是一场虚空,只是理想中的世界,现实中自然找寻不到。
《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是什么?:桃花源记的线索
桃花源记,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名作,大概故事就是说晋朝时期武陵的一个渔民在一天打鱼的时候迷了路,无意间来到了桃花源。
来到这里以后才发现这里的人们都穿着先秦时代的衣服,保持着先秦时代的风俗,经过打探才知道,他们是在秦代时期为躲避战乱而逃到这里的人们,不知不觉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了。
之后当地人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渔夫,渔夫离开桃花源的时候,一路上做了标记。回去之后,渔夫向当地太守报告了桃花源的事情,太守非常好奇,便由渔夫做向导,派兵跟着渔夫去找桃花源,但是虽然一路上留了标记,但渔夫也没找到桃花源。
这个事情后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南阳的名士刘子骥听说了这个事情,也去寻找桃花源,但没找到,还因此得了场大病,不久就病死了,之后就没人问起桃花源的事情了。
这是表面上打的故事,记得上学的时候也是我们语文课本学习的内容。但是这些年下来,我多少也思考过桃花源的事情,其实细思极恐。
首先,渔夫既然一路上留了标记,后来为什么没有找到桃花源呢?渔夫经常在那一带打鱼,应该对地形非常熟悉,在留了标记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找到呢?
其次,南阳刘子骥的事情也非常蹊跷,既然找不到,也不至于会病死,他的死也很蹊跷。
最后,渔夫既然带着士兵们没有找到桃花源,按道理来说,太守会认为他撒了谎,但也没惩办他,又是为何呢?
根据这些疑惑,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另外一个故事:
▲刘子骥的死,其实暗示了一些隐藏的线索
晋朝太元年间,是东晋时期,当时正是南北朝对立的时代,因为长期战乱,天下人口骤减,所以当时武陵的太守在听说这个事情之后,很可能是想派兵过去掠夺物资。
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渔夫带着士兵们找到了桃花源,并把桃花源洗劫一空。而南阳刘子骥其实找到了桃花源,但他看到的并不是美丽的桃花源,而是尸骨遍地的桃花源。
▲刘子骥到桃花源的时候,很可能看到打的是一片恐怖的景象
因此刘子骥因惊吓过度得了重病,不久病死。而之后之所以无人问起桃花源的事情,很可能也是因为人们都知道桃花源被洗劫一空,之后也就没人去了。
至于太守,应该在这次洗劫活动中大发横财,当然,渔夫也因此得到了奖赏。很可能,这就是桃花源记的真相。
其实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完全可以不写刘子骥的事情,既然写了刘子骥,其实就是通过刘子骥的事情,暗示了隐藏在主线之下的另一条故事脉络。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的是哪个地方的场景?还是虚构出来的?:桃花源记的线索
陶渊明,字:元亮,世称精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生于:公元352年或365年,
卒于:公元427年。
属东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词赋家、文学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陶渊明集:《饮酒》、《归园田记》、《桃花园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等。
成就:田原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也是第一位田园诗人。一生做过多个小官,不为五斗米折腰,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时生活不满。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地方是哪里?从古至今,争议很多,但一般都认为,桃花源的原型是在湖南省桃源县一带。至于是否虚构,大多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环境、景致,等等素材一般都有原型和参照物,才能写出美妙生动的真实感来。
《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桃花源“原型就仅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尚有争议。
一般有四种说法:
1、是陶渊明家乡庐山大汉阳峰下叫做“桃花源”又称康王谷的峡谷地带,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景取胜。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名作《桃花源记》创作原型的所在地。
2、安徽省古徽州的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所指的是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10公里段。
3、台湾桃源县,这个有点相去太远,史上也没有记载过陶渊明去过台湾,这根本与台湾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4、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自对《桃花源记》作品的原型考证有争议以来,大多研究学者与仿间认为:《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原型地应是湖南省的桃源县,这里的山水、环境和《桃花源记》里所描写的意境境况最为符合。
其实《桃花源记》中的原型描写地不管是在哪一个地方,都是我们祖国的美丽河山,美好家园。通过阅读《桃花源记》这篇淘公笔下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对宁静和谐、自由平等生活的追求,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美妙的想象空间。着实让我们深感中国文化的精美博大。令人很是陶醉、舒心,享受!
概括一下《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桃花源记的线索
主要内容一个青年误入桃花源,里面的人是古时候逃来避难的对时事一窍不知但热情款待他 ,把自己家的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给他,都热情的邀请他去自己家做客。希望他不要向外人透露他们的桃花源 。但那个人依然没有忍住,回去的途中做了记号,但当他回去的时候,桃花源已经无法找到了。
参考资料1.简介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2.作者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资料来源:头条百科-桃花源记[陶渊明作品]
桃花源记神秘体现在何处为什么写他的神秘?:桃花源记的线索
神秘体现在:从“遂迷,不复得路“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两处就可以看出它的神秘。因为除了渔夫见过桃花源以为再也没有谁见过,因此就加重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为什么写他的神秘?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桃花源记》就是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评论(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