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朝廷的六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因为六部制度从隋唐时期已经彻底形成,一直沿用到了清朝统治模式,延续了1000多年时间。但是,说起五军都督府,相信有一部分朋友并没有听说过。因为五军都督府属于明朝特有的军事管理机构,在明朝建立的初期,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属于相互制约的两个部门。但是,到了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兵部已经彻底架空了五军都督府。那么,兵部如何架空了五军都督府呢?今天,我们聊聊这段历史。
首先,我们聊聊三省六部制度。在隋唐统治时期,朝廷逐步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模式。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六部则是: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刑部和工部,各自负责不同领域的工作。其中,兵部负责全国军队的调动事务。三省六部制度从隋唐时期流传到了宋元时代,公元1368年,吴王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政权。
随后,明朝大举北伐,将元朝势力驱逐回北方草原。明朝建立以后,在各方面基本上都继承了元朝的制度。例如在朝廷设立了中书省,文官首领李善长担任左丞相,名将徐达担任右丞相,从而做到了文武平衡、文官与勋贵的制约。中书省管理六部,因此,在明朝统治的初期,六部的地位并不是很高。至于五军都督府则是由大都督府改革而来的,公元1367年,朱元璋击败了汉王陈友谅以后,势力范围扩大到了两湖流域,实力大大增强。此时,朱元璋需要一个专门管理军队事务的军事机构。大都督府应运而生,由于这一机构非常重要,第一任大都督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起初,大都督府的权力非常大,同时拥有调兵权和各地驻军管理权。从明朝开始,皇权明显加强。作为最高统治者,开国皇帝朱元璋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分割。尤其是中书省和大都督府,公元1380年,朱元璋杀掉了丞相胡惟庸,并且撤销了中书省这个机构。
从此以后,延续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六部开始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的权柄明显加强。就在同一年,朱元璋改革了大都督府,将大都督府改成了前军、后军、中军、左军、右军5个都督府。每个都督府设立左都督和右都督,品级均为正一品。随着五军都督府的出现,标志着武将集团对军权控制力的削弱。五军都督府丧失了大都督府拥有的议政权,开始不得不听命于皇帝。此时,五军都督府的地位仍高于兵部。因为各地军户的管理、各省驻军的训练和管理、各地将领的升迁,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六部之一的兵部,在明朝初期仅仅拥有各地驻军的调动权。
《明史》中清晰讲述了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的关系:“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由此可见,五军都督府拥有统兵权,兵部则拥有调兵权。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一直在明争暗斗。从表面来看,这是两个机构的权力斗争。但是实际上,则是武将勋贵集团与文官集团的博弈。
在明朝统治的前期,武将勋贵集团拥有很高的地位,各位国公或者侯、伯,基本上都在五军都督府任职。随着文官集团整体影响力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挤压了武将勋贵集团的权力空间。尤其是内阁制度形成以后,内阁开始凌驾于六部之上,同时自然也凌驾于五军都督府之上。内阁开始直接触及军事指挥权,与五军都督府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至于兵部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一次军事行动的惨败,很大程度上大大削弱的武将勋贵集团的势力,同时重创了五军都督府。
在明英宗在位时期,明朝开始大规模北伐,反击蒙古瓦剌部落的进攻。但是在土木堡战役中,将近20万明朝精锐力量全军覆灭,明英宗朱祁镇本人被俘。武将勋贵集团中,不少国公、侯爵、伯爵阵亡,武将勋贵集团的能力大大削弱。在这次浩劫中,五军都督府暴露了各方面的问题。明代宗朱祁钰上台以后,亲信官员于谦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提督京营。在此之前,这一权力一直属于五军都督府。在明代宗在位时期,兵部开始逐步插手武将的任免、各地驻军的训练和管理工作,并且把这些权力牢牢控制在兵部的手里。
例如兵部的武选司,开始负责各地武将的升迁和调任。由此可见,五军都督府的地位迅速下降。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以后,并没有重新恢复五军都督府昔日的权力和地位。按照《明史》的记载:“凡军制内外相维,武官不得辄下符征发。自都督府,都指挥司,留守司,内外卫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仪卫司,土司,诸番都司卫所,各统其官军及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 朝贡、保塞之令。”在明朝统治中期,兵部已经开始逐步架空五军都督府,内阁则更在兵部之上。
由于武将石亨曾经密谋造反,引发了明朝皇室对武将勋贵集团的极度不信任,武将勋贵集团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衰落。此时的五军都督府,只剩下了对各省军户和屯田的管理权。兵部则一片片割掉了五军都督府所有的肉,在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期,军户和屯田管理权开始划归兵部。在此以后,五军都督府彻底成为了一个虚职的军事机构,主要是为那些武将勋贵集团的子弟们,安插工作机会,从此远离了权力核心圈。
对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明世宗实录》中出现了一针见血的评论:“凡天下将士兵马大数,荫授、迁除与征讨进止机宜皆属之。十三年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见若以为品秩如其故者,而兵部阴移之,其权渐分矣。所谓五都督者,不过守空名与虚数而已。”由此可见,到了明朝统治的中期,兵部全面架空了五军都督府,文官集团彻底架空了武将勋贵集团。在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明朝各地的总督、巡抚们,以挂职兵部尚书或者兵部侍郎的身份,节制各地的将领们。
至于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的工作关系,《明会典》中记载:“在京在外武职袭替优给,都司卫所呈送该府,行奏过送兵部奏请定夺。……后行奏俱改属兵部。”到了明朝统治的末期,基本上出现了文官节制武将的模式,例如朝廷的督师、各地的总督、巡抚均为文官。清朝入关以后,由于自身并没有行政管理经验,因此几乎照搬了明朝的各种行政制度。不过,清朝统治下,兵部的权力不如明朝,清朝形成了军机处、兵部与地方上总督、提督相互牵制的作用。至于明朝建立的五军都督府,清朝并没有沿用,永远成为了历史。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佥事是什么官
当然是道台比知府大了。
明清两朝,地方行政分为省、府、县三级。
省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明初,最早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主管民政,俗称“藩台”,从二品。
按察使主管司法,俗称“臬台”,正三品。
这两个长官,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政治地位是一样的,都是知府的直接上级,皇帝的直接下级,对皇帝直接负责。
明初,皇帝之所以要把省一级的管理权限进行分割,主要是为了让布政使和按察使在基层相互制约,避免像元朝那样,封疆大吏在地方上一家独大,造反威胁朝廷。
但这样的分权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那就是如果碰上难搞的事情,比如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外患入侵,布政使和按察使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办不成事。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明朝中期,藩台衙门和臬台衙门就经常扯皮推诿。
于是乎,后来的明朝皇帝就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上,增加了巡抚。(明朝地方还有一个都指挥使,与布政使和按察使合称三司)
每当地方上出现难搞的事件时,皇帝就派巡抚下去,统筹指挥三司解决问题。
巡抚这个官职,俗称“抚台”。
起初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皇帝才临时设立。派京官下去。不需要了,就撤销。把官员再召回朝。
后来,明朝皇帝觉得常设巡抚,更便于对地方进行管理。于是,巡抚才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职务,成为一省最高领导,管理三司,常驻在地方。既管理地方的行政、司法、经济,也管一部分军事。
又后来,到了明末。由于战争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外患或内部的农民军,经常是跨几个省运动作战。
于是,皇帝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负责两到三个省的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
总督这个官职,俗称“制台”。
起初也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才设立,不需要了就撤销。
后来,也是因为皇帝觉得常设总督,更便于管理地方。于是总督也变成了固定职务,成为两至三个省的最高领导。
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关系一样,总督和巡抚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它们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区别只在于,总督往往统辖数省的行政、经济和部分军事权。而所有的巡抚都只统辖一省行政、经济和部分军事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总督和巡抚的下级。但总督、巡抚对布政使、按察使没有任免权,只有评价权。
也就是说,朝廷考察布政使、按察使时,总督和巡抚的评价,能影响布政使、按察使的升迁或降级。
但是,督抚不能直接任免藩台和臬台。二司长官的任免权,在皇帝手上。
这一点在很多历史剧中也有演绎。
比如《雍正王朝》中,江苏巡抚李卫要在辖区内推行“摊丁入亩”。
他让江苏按察使落实政策,但按察使黄伦故意顶着不办。李卫无法撤换黄伦,最后只能想别的办法,才搞掉了黄伦。
清朝入主中原后,大体借鉴了明末官制。
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均保留。
布政使依然是从二品。
按察使依然是正三品。
巡抚固定为从二品,与布政使一样。但如果巡抚加兵部待郎衔,则为正二品。
总督固定为正二品,比巡抚高半级。但如果兼兵部尚书衔,则高配至从一品。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清朝的总督和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书记或省长。那清朝布政使和按察使,就相当于副省长。
既然是副省长,那布政使和按察使,自然就有助手了。
布政使的助手,在明朝叫左、右参政。品级为从三品。
左、右参政之下,还设有左、右参议。品级为正四品。
按察使的助手,在明朝叫按察使副使。品级为正四品。
按察副使之下,还有佥事。品级为正五品。
这些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佥事。其实就是“道台”的前身。
他们的工作就是替布政使和按察使,下到府县巡查工作。负责收税和监督。
只不过,他们当时的正式职务还是布政使参政或按察使副使,还不是道员。
他们的身份也是布政使或按察使的属官。还不是独立的一级。
清朝入关后,起初和明朝一样。
但到了乾隆时期,估计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任务也很繁重,无法对每一个州府厅都能做到有效的管理。于是便干脆把各省划分为若干道,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派到各道坐镇。
布政使派出的副手,叫“守道”。
按察使派出的副手,叫“巡道”。
另外,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之下,也有道员派到各道,分别为“河道”和“粮储道”。
于是,之前所谓的布政使左、右参政;布政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等职务,就全部一并取消了。只留下守道和巡道,全部统称为道员,一律为正四品。
而这样一来,道员就脱离了两司,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变成了布政使、按察使与知府中间的独立的一级。
道员变成正式的一级后,知府若有文书,必须要先上呈给道台,由道台转送两司,最后再由两司呈报给督抚。
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朝的知府,就降了半级。从明朝的正四品,降为从四品。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下级,变成了道台的下级。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后期,道台还有了向皇帝密奏的权利,是皇帝监视总督、巡抚和两司长官的眼线。而这种皇权特许的密奏之权,是知府不具备的。
所以说,道台比知府地位高。无论是品级还是实权,都比知府高。
当然,这里说的知府只是一般知府。如果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那又另当别论。
因为这两个府的知府,地位特殊,都是正三品官阶,比道台要高。
戚继光是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请问是不是只有长子才能继承?戚升官后,这个职位谁来做?:佥事是什么官
对于戚继光这样的军户家庭而言,“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就是一份祖传的固定工作。
虽然这只是个四品官,而且武将见文官矮三级。在明朝人的眼里,跟七品知县差不多。但是一般而言只要大明朝不倒台,戚家男丁不绝,登州卫指挥佥事就是戚家人事业的起点。以后只要不犯事,混得再惨,基本上职位都不会低于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四品武官职位。
比如,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最初也是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然后一步步官至大宁都指挥使,神机营副将(正三品)。
戚继光自己16岁的时候父亲死了,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便也就嗣职指挥佥事。(虽然他父亲戚景通生前的职位已经远远高于这个职位,但是,戚继光能够直接承袭的,也只能从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后来运气好,考中武举人。然后就做过山东都指挥使司的佥事,负责“备倭”。调到浙江以后,升到参将,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消灭倭寇后升为都督同知,蓟州总兵(正一品),“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官就越做越大,也越来越有名气。
这个世袭职位对于戚家的军户家庭而言,实际上算是稀缺资源。一般这户军户男丁绝了,都督府可是要收回这个资格的。
而且一般由于家里的儿子比较多,而且嫡庶有别,所以通常会由嫡长子继承这个职位。
比如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也是继承了祖上的职位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凭着努力,升济南府掌印都司的。
如果嫡长子不幸夭折了,可以把这个名额转让给次子。当然如果这一家没有男丁了,通常为了不浪费这个名额,会从宗族里过继一个男丁来继承这个职位。
比如大家熟悉的毛文龙就是过继给辽东鞍山的伯父毛得春为嗣子,承袭毛得春家世袭的百户。比戚继光家的指挥佥事低了4个等级。
根据明朝的世官制度,世官共有九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
但是可想而知,这种军队基层官职成为了“祖传职业”,也就离破产不远了。世户制度支撑下卫所军队的战斗力也就非常低效了。当兵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点卯吃粮。
而明军之所以可以支撑这种世官制度,是因为有“军屯”,自给自足。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世并制度的生存基础就遭到了破坏,因为领不到足额军饷,而使得卫所的世兵军户大量逃亡。朝廷就不得不实施募兵制以弥补兵额不足。即便人数足额的军队,战斗力也实在堪忧。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嘉靖38年(1559年),“戚家军”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4000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
此后武将们的部曲家丁就一发不可收拾。到了明末,明朝廷最有战斗力的3支部队,关宁铁骑、天雄军、秦兵都不是世兵制度下的部队。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明代的锦衣卫都督同知到底是什么官职?:佥事是什么官
关于锦衣卫的管理阶层
后军都督府——锦衣卫都指挥使司——卫所高层——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其他
后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之一的后军都督府,管理包括锦衣卫在内的一些卫所。职位:左都督——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进入都督府后,旁人就可以称呼其为“督公”。
锦衣卫都指挥使司本卫专属的管理部门,虽然没几个人但因为官很大非要单独成立个司,其实就是锦衣卫的领导小团队。职位: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以下统称都指挥
卫所高层大众普遍知道的锦衣卫职位: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指挥使以下统称指挥,从指挥佥事往上,就是会典、实录里可以穿麒麟服的一部分人。从指挥佥事到左都督虽然间隔了很多官位,但一般来说,锦衣卫的实际掌权者只有一个,而这个人的职位高低是不确定的,主要看皇帝当时任命了谁。有时候上面正好没人管,指挥同知也会被任命直接管理整个锦衣卫,当然通常而言,这个人接管之后很快就会升官,不会让他停留在指挥同知。有时候指挥使做得好开始升官,一阶或几阶往上跳,又或者皇帝看好的人本来已经是都指挥使司的人了,这时就会出现都指挥使司或者都督府的人管锦衣卫。这种现象非常常见,举例来说,陆炳28岁成为指挥使开始掌管锦衣卫,后来一路升到左都督三公三孤还是管锦衣卫。陆炳之前,兴王府升上去的陈寅,也是一路升到右都督还在管锦衣卫。
评论(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