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翻开史册,我们常能见到许多生僻的名字,这种现象在姓名制度尚不发达的先秦时期尤为明显。到了三国,取单字名成为时尚,而常用字也就那么多,为了彰显不同、展现文学底蕴,这一时期人们取名千奇百怪、极富个性。那么,三国中有什么名字容易被读错呢?

首先便是蜀汉后主刘禅,因为他的名字“禅”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作为佛教用语,读作“chan”,二声,而实际上,他的名字发音为“shan”,四声。这个发音使用极少,生活中几乎没有使用,所以读错也是十分正常。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1张

在刘禅之前,刘备曾有一个义子,取名刘封。这两兄弟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封禅”,是皇帝祭祀天地的活动。这个名字寄托了其父的宏图大志。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那就是曹操阵营的著名谋士荀彧,由于“彧”字实在很难见到,许多人都按照形近字或,读作“huo”。因为这个错误的频发,网友为了调侃,连姓也不好好念,将他的名字读作“苟或”,写成“狗货”。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2张

其实“彧”字念作“yu”,四声,它的含义是有文采、趣味高雅,被恶搞成“狗货”,荀彧泉下有知也只能欲哭无泪了吧。另外,他的兄弟,在袁绍帐下效力的荀谌,叫做“chen”,二声。

荀彧的同僚,有“毒士”之称的贾诩,也因为名字中的诩字不常用,常被人认字认半边,叫做“jia yu”,其实诩念作“xu”,三声,意为夸耀。曹操帐下的汉室宗亲刘晔,也有被叫做“liu hua”,晔字读“ye”,四声,意为明亮。

说完曹操阵营的文臣,我们再看看武将。魏国开国元勋的“盲夏侯”夏侯惇,常被念作夏侯“chun”,正确读音是“dun”,一声,意为敦厚勤勉,他也确实做到了人如其名,为曹氏兢兢业业,踏实可靠。夏侯惇自己的名字已经不怎么容易念准确了,他的儿子则更加过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的大都督正是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这个字算是实实在在的生僻字了,它念作“mao”,二声。曹操的得力保镖,武勇过人的许褚,常被念作“xu zhu”,其实他的名字念“chu”,三声。

把目光转到蜀汉,则有提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后来失街亭的马谡“su”,四声;在蜀汉后方主持政务,为人谦和的费祎“yi”,一声;刘备攻取益州不肯投降的泠苞,不是姓冷,而是“ling”,二声;蜀汉灭亡,刘禅被带到洛阳,乐不思蜀时,跟刘禅说要表现得思念蜀地,以求被放回去,将来再做图谋的忠臣郤正,姓“xi”,四声。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3张

蔡文姬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的名字叫做蔡琰“yan”,三声,意为雕饰的美玉。她的父亲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蔡邕,这个名字常被念作“cai yi”,其实邕念作“yong”,一声。

东吴的丞相步骘,念作“zhi”,四声。辅佐刘表治理荆州的蒯越蒯良两兄弟,常被人以为姓“beng”,其实他们姓“kuai”,三声,这也是个很罕见的姓氏。

除此之外,三国时期还有很多人的名字常被念错,比如留下成语“割席断义”的华歆(xin,一声),竹林七贤之首的嵇(ji,一声)康等等。归根结底,这些生僻名都是基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的源远流长。正因为这些名字各具个性,才更显出历史的精彩纷呈。

慈禧不怕恭亲王奕䜣,为什么却怕惇亲王奕誴?:惇怎么读

这是一只茶杯引发的“惨案”。

慈禧既不怕恭亲王奕䜣,也不怕惇亲王奕誴!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4张

曾国藩平灭太平天国之后,慈禧真的害怕了,她怕丢掉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权力。应该说,“辛酉政变”之后,

慈禧把“垂帘听政”的制度设计的很严谨,防止权臣的出现。

奕䜣看起来是权倾朝野,三人(慈禧慈安同治小皇帝)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的权力是被慈禧牢牢限制住的。

所有的奏折都必须先到慈禧和慈安这里,她们审阅之后,才发给军机处的大臣们看。

这时候,作为军机处领班大臣的恭亲王奕䜣才能够看到奏折,

才知道如何奏对,并提出自己相应的建议。

这就等于晚两宫皇太后一步知道消息。

那么在信息传递不发达的清朝,这晚一步知道消息,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5张

也就处于绝对的劣势了。

但是,慈禧当权之后,也是很头疼当时的内忧外患,政治手段也比较青涩幼稚,

所以不得不借助奕䜣的力量。

首先对吏治进行了一番整治。

罢黜了一个兵部侍郎庆英,杀掉了一个两江总督何桂清。

尤其是这个何桂清,因为坐视太平天国军队消灭江南大营而不顾,

又在常州杀掉了劝他不要逃跑的十九位士绅,民愤极大,直接没有秋后问斩,

而是处以斩立决的重判。

一时也倒是振刷了晚清的官场。

但是慈禧仍然觉得这样做远远不够,她做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策。继肃顺之后,慈禧继续了重用汉臣的方略,并且,她比肃顺做的还要彻底。

其实,从康熙朝平三藩的时候,八旗兵已经显露了颓势,最终是汉人的绿营兵才把三藩平掉的。

但是祖制难改,尤其是,旗人本身数量就少,作为同为旗人的满清统治者,还是对旗人有着充分的信任。

所以,重满抑汉就这么一直维持下来。

但是到了慈禧执政时期,这种局面,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本身抗住太平天国的就是汉人的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

而又因为南方各省频繁出现因为协调出问题而导致的败仗。

可以说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清廷的统治基础。

所以,慈禧认为,不能再等下去了,犹豫再三之后,就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

节制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的军务。

而且四省的官员,巡抚,提镇以下所有官员都归他管。

当然,这样做其实慈禧也是留了退路的。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6张

钦差大臣听起来很威风,其实就是个临时职务,相当于办专差,差事没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了,那也就得“交还天子剑”,权限也就没了。

但是,随之而来的,

根据曾国藩的建议,在恭亲王奕䜣的支持之下,对长江以南各省巡抚的任命,可就真是动了真格了。

浙江巡抚:左宗棠;河南巡抚:郑元善;安徽巡抚:李绪宜;湖北巡抚:李树森;

江西巡抚:沈葆桢;江苏巡抚:李鸿章;广西巡抚:刘长佑;湖南巡抚:毛洪宾。

这份任命一公布,如平静的湖水扔进一块巨石一般,所有的满人都炸了营。

都说两宫皇太后做的过分了,风险太大,长江以南,不仅是汉人天下,并且都和湘军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当然,慈禧也害怕,

不过,她的冒险终于有了丰硕的回报,同治三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了天京。

太平天国终于被镇压下去了。

当举国欢庆,朝野奔走相告的时候,慈禧已经开始把担忧的目光,投向了那个在朝中兢兢业业,勠力惟艰的领班军机大臣,议政王,恭亲王奕䜣。没办法,奕䜣的能力摆在那里,又天天能够接触到大小臣工,而两宫皇太后虽然一再下发谕旨,宣谕中外,权力的核心是她们姐俩,但是,毕竟她们深居宫中。

所以,奕䜣和那些汉臣们的关系,还是比她们密切。

慈禧真的害怕了,对外,帝国主义列强只认奕䜣;对内,无论满汉大臣,都是以奕䜣为马首是瞻。

关键是,伴随着曾国藩的胜利,奕䜣也有点“张狂”了。

有些事也敢仗着自己是皇亲,是两宫的小叔子,意见不合的时候,能和两宫据理力争。

有些礼仪上的小细节,也不注意了。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7张

有一次,奕䜣站着给两宫和小皇帝汇报工作,可巧,那天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真忘了,没给奕䜣准备茶水。

奕䜣口渴之下,一时间忘了,拿起小皇帝的茶杯就想来一口,都快到嘴边儿了,忽然想起来了,赶紧放下了。

按说这是无心之失,小事一桩。但是,两宫皇太后眼巴巴的等着奕䜣告罪呢,奕䜣就跟没这件事一样,继续往下汇报工作。

这下子可就把慈禧给激怒了。

或者说,她再也等不下去了,要知道,慈禧就是靠“辛酉政变”上台的,

而奕䜣和帝国主义势力,和汉族地主武装,关系都这么好,

她和慈安两人,深居宫中,奕䜣又是总管内务府大臣,

这要是奕䜣起了心思,搞个政变,两宫和小皇帝,真的也就只能束手无策。

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翰林院编修,一个老是想着升官但总也没能如愿的的日讲起居注官,蔡寿祺。

从慈禧跟前最得用的太监安德海那里,知道了慈禧的心思。

立马写了个奏折,先参奏曾国藩,探探路,没敢明着说奕䜣如何如何,但是桩桩件件的都影射曾国藩那些事都是有后台的。

慈禧很高兴,留中不发了。

蔡寿祺立刻明白自己的路子对了,接着又写了一份奏折,明参恭亲王奕䜣。

慈禧更高兴了,把奕䜣找来,叔嫂之间发生了下面一番有趣的对话。

慈禧:有人参劾你!

奕䜣:谁啊?

慈禧:蔡寿祺!

奕䜣:蔡寿祺不是个好人!

慈禧这个气啊,作为国家大臣,基本的素养,听到有人参劾自己,难道不应该第一时间跪下:臣惶恐,臣有罪。

然后自觉停职,自动回家戴罪听参吗?

难道自己读的历史,都是假的?

还是你奕䜣太张狂!没了人臣的礼数和自觉?

一气之下,慈禧就把奕䜣撵出去了!

接着就把内阁大臣们都叫进来了。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8张

然后,然后慈禧哭了!

向大臣们哭诉奕䜣如何如何的不敬,顺手就让周祖培调查一下蔡寿祺参奏的折子。

周祖培一看,十条大罪!这是要赶尽杀绝的节奏啊!

关键是,这事慈禧根本没让军机处插手,这,这太耐人寻味了!

周祖培耐着性子,心里猜疑着,平衡着,问了蔡寿祺。

结果,全是风闻,根本就没有真凭实据!

可是,太后明明白白的“哭诉”奕䜣,自己要是说查无实据,那不就等于打慈禧太后的脸吗?

周祖培只好含含糊糊的这样写折子,说虽然是风闻,但如果真没这事,也不可能有这些个风言风语的出来。

不过呢,对太后不敬,和太后争吵这些事,我们也没见到,这样吧,请太后圣裁吧!

第二天,周祖培就拿着这样一份奏折,试试看,能不能糊弄过去。

慈禧连看都没看,直接掏出一份圣谕:

免去奕䜣一切职务!回家歇着!

没用任何人帮着拟旨,这份圣谕,是慈禧自己连夜写的!300多字的圣谕,错了十几个字!

不要紧!意思你们懂了就行,

不走上书房,直接内阁明发天下!

慈禧心里,也没底,但是很想试试,结果不仅让她大吃一惊,还招出来一位重量级的大人物的奏折。 慈禧的谕旨一出来,朝野立刻一片哗然。

大家都是精明人,在明知道蔡寿祺这样一个微末小官,敢参奏朝廷议政王,恭亲王奕䜣。

那一定是受了慈禧至少是默许的鼓励的情况下。

从宗室亲贵,到部院大臣,到各省督抚,

仍然纷纷上折子,为恭亲王奕䜣鸣不平,为他开脱!

尤其是惇亲王奕誴,也就是奕䜣的五哥的奏折,最让她惊心。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9张

不仅是因为惇亲王一般情况下不参预朝政,而且他这个人还特别的耿直,

所以,他的折子里,说的就非常的直接,一针见血!

他说了,奕䜣内政和外交上,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唯一不够检点的是,对你这个嫂子,态度不好,

如果就因为对你的态度不好,就免去奕䜣所有职务,

这事,好说不好听啊!

恭亲王事属暧昧,徒以语言小失,骤以严惩,无以昭示天下!

惟召对时言语词气之间,诸多不检。

窃恐传闻中外,议论纷纷······

慈禧看到奕誴的奏折,终于“醒了”,也慌神了。

因为奕誴说的很直接,把严重的后果说了,也直接指出了慈禧那点争权的小心思。

关键是,群臣的反应,奕誴的奏折,

让慈禧认识到,自己这次的行动,草率了,还不到摆脱,甚至把奕䜣驱逐出权力中心的时候!

慈禧是真的害怕了,以至于下的口谕都是前后矛盾的,但是她仍然没有完全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她指示内阁的是继续查奕䜣,好好查奕䜣,

给军机处文祥们说的是答应他们的要求,给奕䜣官复原职。

结果,两拨大臣一碰面,发现满拧!?

争执不下之后,去找押班的大臣查记录,这才发现慈禧太后竟然发出了自相矛盾的指令!

就这样,一直拖了四十天,奕䜣每天都求见太后,要给自己申辩,

慈禧就是不见。

等奕誴的折子上来,慈禧觉得,差不多了,这才召见了奕䜣。

这位三十刚出头的汉子,大清国的重臣,当场大哭,委屈的不行。

即使是这样,慈禧仍然免去了奕䜣的议政王的职务,然后继续让奕䜣掌管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结来说,虽然这次没能把奕䜣赶出权力中心,但是慈禧也实现了打压他的目的。所以,不能说慈禧不怕奕䜣而怕奕誴,

她只是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看准时机,做出了相应的妥协而已。

王者荣耀中被一些人读错的字有哪些?:惇怎么读

你好,我是头条村服程咬金666,非常有幸回答您的问题,个人玩了两年的三年的王者,总结下目前游戏里容易让人读错的英雄名字。

一、夏侯惇

峡谷里唯一全面综合能力都拥有的一名战士,可辅助可边路。相信刚开始大多数人都会把夏侯惇(dūn)念成夏侯惇(cún),其实正确读音是dūn,大家记住了哟,别再读错了。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10张

二、干将莫邪

峡谷里唯一一对秀恩爱的夫妻,抱着老婆打仗的英雄,技能伤害高,爆发足,深受广大玩家喜爱。这个英雄名字很容易被大家念错喔,因为“干将莫邪”这四个字里有两个多音字,这个“邪”是个多音字,作为人名念“邪”(yé)不念(xié)“干”在这里念(gān)不念(gàn)。大家记住哈。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11张

三、刘禅

三国里蜀国的后主,刘备儿子,被后人后语扶不起的阿斗,游戏里的拆家能手。这里也是多音字喔,很多人读作刘禅(chán),正确读音应该念刘禅(shàn)。小伙伴们记住了没。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12张

四、芈月

边路对抗之霸主必须有她的一席之地,吸血加大招无敌,穿梭敌人复地游刃有余,这个字应该算是王者里最难认的了,属于生僻字,很多人读作芈(bì)月或者芈(mì)月,正确读法是芈(mǐ)月。大家记住了哟。

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惇怎么读 第13张

以上是我整理目前最容易读错的英雄名字,如果还有遗漏的,请条友们补充哈。

评论(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