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小说《西游记》的流传,这个佛国圣地被广为人知。然而天竺是一个较大范围的统称,并非是指某一个国家,尤其是在公元6世纪到12世纪,古印度故地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政权。唐朝时期,天竺这一概念再次被划分为五个部分,即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每个部分也并非一个整体的国家,而是地域上的划分称呼。王玄策“征服”的就是中天竺地区,或者说是平定了该地区内,一个政教一体的小国发动的政变,这个小国名叫帝那伏国。
戒日帝国的松散联盟古印度地区历史上有几个较大的统一王朝,最著名的就是孔雀王朝,领土范围涵盖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于公元前187年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但在印度半岛南北中三个区域都出现过短暂的统一政权。较为有名的是涵盖印度西北地区的贵霜帝国,它属于入侵式的政权,是大月氏后裔建立的国家,至公元3世纪分裂成若干个小公国。这个时候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从而削弱了贵霜的势力范围。
到4世纪时,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再随着嚈哒(白匈奴)对大月氏贵霜残部的攻击,贵霜遗老从此一蹶不振,笈多于北方的统治日趋加深。再到公元5世纪,北印度地区受宗教影响导致经济崩溃,嚈哒趁机武力渗透,加速了笈多王朝的分裂,到了6世纪末北印度再次进入分裂时期,我们所说的戒日帝国就是从这个分裂时期的小国中崛起的。
7世纪初,戒日帝国发展至鼎盛,他们将嚈哒驱逐出北印度地区,统一了北印度。这个时期恰巧与我国唐朝贞观年间重合,唐太宗时期的玄奘西行,就与戒日帝国形成了沟通与联系。但历史上的玄奘虽然属于大唐高僧,却并没有获得唐朝政府的西行认可,甚至于玄奘出关都是以偷渡的方式。他所获得的支持最主要来源于西域的高昌国,只不过唐朝在玄奘回归时已经征服了高昌,故而戒日帝国对玄奘的礼遇算在了唐帝国头上。
而玄奘西行确实是将唐朝的繁华景象传递给了戒日帝国,所以在贞观十五年(641年),戒日帝国的使者就抵达了长安。这一次出使大唐其实就是为了学习唐朝的中央集权模式,戒日王在统一北印度后,仍旧是众多小公国的松散联盟形式,并未建立一个绝对的中央核心。除了萨他泥湿伐罗、卡脑季、摩揭陀、羯朱嗢祇罗国属于其直接控制之下,其余三十余个公国都是军政自主,这多少都与印度地区宗教派系太多有关。
唐太宗当然明白戒日王的心意,在这段国家外交上,玄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回归大唐之后介绍了戒日帝国的人文风情,也介绍了戒日王是如何礼遇唐朝僧人的。所以到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也派出了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前往印度访问,但不巧的是这次访问造就了所谓的“一人灭一国”的壮举!
王玄策征服中天竺王玄策与蒋师仁为出使戒日帝国的正副使,当二人带着使团刚刚踏入北印度时,戒日王在恒河洗澡时溺亡了。前面说到戒日帝国本身就是由松散的联盟组成,戒日王曾经以大杀四方的魅力将这些小国聚拢在一起,可他一死,这些国家便开始了叛乱。其中有一个戒日帝国治下的帝那伏国,其国君为阿罗那顺,他发动政变后驱逐了戒日王室,控制了戒日帝国,但这种控制并未达到戒日王时期的凝聚力,其治下的联盟更加松散,以致诸多公国纷纷独立。
当时的吐蕃已收服泥婆罗,即今天的尼泊尔地区,联盟的松散更加剧了印度北部地区的入侵压力。而且吐蕃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就迎娶了唐文成公主,西藏的战神松赞干布已经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所以此时王玄策抵达北印度的动机使阿罗那顺产生了猜忌,这种猜忌也可能来自于对唐朝插手内政的担心,毕竟唐朝应该是奔着戒日王来的。
有了这种猜忌之后,阿罗那顺干脆掌握外交上的主动权,杀了使团成员,唯独留下王玄策与蒋师仁做人质。很多史料将阿罗那顺此举看作贪图唐使团的钱财,我觉得已经控制戒日帝国的君主并不会这么没有格局,这个举动的政治意义更大,留下王、蒋二人正是日后谈判桌上的砝码。而且这个消息想从北印度传往唐朝长安,最快也需要几个月,足够阿罗那顺处理好政变后的遗留问题。
(松赞干布漫画)
而历史就是这样具有戏剧性,王玄策被俘虏不久便逃了出来,而且他这个文官并没有按常理出牌,一般来说王玄策应该回长安禀报,再由朝廷派兵征讨。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带着蒋师仁回到尼婆罗,以大唐皇帝的名义,向尼婆罗王借了七千骑兵,又向吐蕃松赞干布借了一千二百精兵。与此同时,王玄策再以大唐讨逆的名义,广发檄文,诏令唐朝藩属集结,这又聚集了一千余兵马。之所以说王玄策是一个人灭一个国,意思就是除蒋师仁外,他没有动用唐朝廷一兵一马,只是凭借这个约一万人的联合部队向阿罗那顺发起了攻击。
(王玄策剧照)
王玄策带着联合部队,一路就杀向了阿罗那顺所在的都城茶镈,阿罗那顺在城外集结了约五六万兵马,其中便有著名的象兵。据说后来的成吉思汗追击花剌子模末代王子扎兰丁时,就是因为抵不过印度象兵才停下脚步。阿罗那顺在甘地斯河畔拿出了这张王牌部队,试图以象兵摧毁王玄策的联军。但历史上田单曾用火牛阵作为敢死队,以此面对敌人的首轮压制。所以王玄策以此为灵感,征集数十头水牛,在牛角上绑上刀刃,尾上浇油点燃,以火牛冲进敌方象阵,大象虽然体大,但也从未见过这种阵势,受到惊吓后反而奔向自家军阵,阿罗那顺的王牌就这样打废了。
在王玄策的掩杀中,阿罗那顺溃不成军,被踩踏或直接战死者约三千人,落水溺毙者约有一万余人。阿罗那顺收罗残部死守茶鎛,王玄策又是利用汉地攻城的方式,围城之后开始收集木料打造云梯、弩车、抛石机等。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装备打造完成后,联军仅用了三天就攻破了阿罗那顺的都城。阿罗那顺逃出城后到达东印度,向东印度王尸鸠摩借来救兵,企图反攻。
(尸鸠摩剧照)
“余众尽坑杀,远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天竺震惧”。——《旧唐书》
王玄策虽然是个文官,但作战起来颇有将略,他在阿罗那顺反攻时,又以分兵之计引阿罗那顺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那顺残部,阿罗那顺被活捉。另一面,阿罗那顺的妻子拥兵数万据守朝乾托卫城,被蒋师仁一锅端掉,联军经此两战彻底震慑了周边势力,各城邑纷纷献降。阿罗那顺的部众几乎被坑杀殆尽,这也是军事上常用的震慑之策,其余归降的士兵大多被押往了长安。
“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唐太宗
王玄策出兵的路线是由西向东,印度北部地区只剩东印度未涉及,这次东印度借兵阿罗那顺反攻,正好为王玄策提供了征讨的理由。但东印度的尸鸠摩并不是雄才大略之主,他主动向王玄策谢罪,并送来大量财产珍宝,这也就使王玄策放弃了武力征伐的念头。所以唐朝史料里提到的印度五个部分里,王玄策算是武力征服了中印度,震慑了东印度。当阿罗那顺被押解到长安后,唐太宗还不忘嘲讽他几句,在唐太宗去世后,还在唐昭陵树了阿罗那顺的石像生,但这个记载至今都未得到考古认证。
综上,在王玄策武力征服的是中天竺,也就是今天恒河平原核心区域,但王玄策并没有在该地区建立国家,吐蕃军也在“平定叛乱”后撤出恒河流域。唐朝在地缘上与印度地区有一山之隔,而这个山可是喜马拉雅山脉,所以也就无法形成控制。王玄策的举动只是给唐朝赢回了面子,所以后来五天竺都有朝贡大唐的记载。
天竺是今天的印度吗?明明在西南边唐僧为什么要说是西行呢?:天竺国是现在的哪里
首先讲,印度,古代中国称之为天竺,或者是"身毒"。印度称中国为“震旦国",这名字好霸气。在西汉,中国已经知道印度。但印度更多的是地理名词,包括南亚诸国,印度从未真正的统一成一个国家。不过提这个问题,也证明你历史地理知识严重欠缺。从中国如果直接去印度,那必须从四川或青海进入青藏高原,后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今天的尼伯尔,才能到达印度。即使在今天,走这条路线,也是困难重重,甚至丢掉生命。因为路途不但遥远,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脉,海拔高,著名的世界屋脊,严重缺氧,地形环境气候极端的恶劣,人类难以生存,大部分地区是无人区。今天,不借助现代交通工具飞机或火车汽车,光凭人力徒步,无法想象。肯定是有去无回,丢失性命。
在古代,商人们已经探索出一条去印度的路,除了海路,那就是经甘肃,新疆,今天的中亚地区,到达今天的阿富汗,再转到今天的巴基斯坦,再进入印度。今天的新疆及中亚地区,叫西域,在中原的西部方向。所以唐僧,即玄奘大师印度取经,才叫西行求法。
这条路,也是汉代丝绸之路,古人已经开通,商人的驼队已经踏出,还有唐朝军队驻守西域各地,沿途各国与大唐均有外交关系,各国使节也走这条路,古代中西交往,还是比较频繁的,所以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虽然是个人的努力,但也是可以实现操作的,当然路途遥远艰险,还是风险极大,但凭借观音菩萨护佑,玄奘大师还是完成了取经重任,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努力学习,悉心求法,顺利返回祖国。带回翻译了大量佛经,写下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去印度的法师,还有著名的法显法师,东晋人,比玄奘大师还早二三百年,去印度时,走的也是这条路,回国时,乘船走海路,也是历尽坎坷,千辛万苦。
鲁迅先生也赞扬他们是"舍身求法的人"。当之无愧!
唐玄奘是从哪儿得到天竺国(古印度)能取到真经的确切消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过去天竺取经的信念吗?:天竺国是现在的哪里
明代小说《西游记》的创作,是取材于唐朝贞观年间大和尚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取经的故事,唐僧的人物原型就是玄奘。现在我来简要地叙说历史上玄奘的真实故事。
一、历史上的玄奘是如何出家的?玄奘出家前,俗名叫陈袆,在陈袆小的时候,出家做和尚是一种风尚。陈袆的二哥先他出家,陈袆跟着二哥,在净土寺做了一个小沙弥,还不是正式的僧人。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但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而当时陈袆尚未年满18岁。
举行考试的那一天,刚进净土寺的小沙弥陈袆,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门外。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陈袆回答道:“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本就欣赏他端丽的相貌,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郑善果向同僚表示:“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陈袆在净土寺出家了,从此他拥有了一个法号“玄奘”。公元622年,22岁的玄奘受具足戒,这个仪式,意味着受戒人已经成为真正的僧人,从此以后,要遵守多达250条的戒律。
二、玄奘是从哪里得知从天竺国(古印度)能取到真经的?在中国汉朝的时候,就有印度学者到了中国。公元6世纪前后,在洛阳就有三千多印度僧人和一万户印度家庭。他们随身带去梵文写本并译成中文,有的还能用中文写作。
在中国历史上,去天竺一带的人不下十人,在玄奘之前,已经有很多人作为先行者到达了天竺。如东晋的高僧法显就曾经到过天竺,并写了一本名叫《佛国记》的书,在当时影响深远。而玄奘有幸阅读了这本书,激发了他去天竺求取佛经的决心。
另外,唐太宗时期,中国佛教出现了派系分化,每一个派系对于佛法内容的诠释都不尽相同,玄奘意识到,这种情况容易使整个佛教出现分裂,甚至一蹶不振。所以,学习更上乘的佛法,解决佛教派系的争端,是玄奘西行的主要目的。
三、玄奘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去天竺取经的坚定信念。玄奘去天竺取经是那样坚定,百折不回头,他是去取什么“经”呢?又是什么“经”能让他轻万死而一往无前呢?玄奘是要解决佛性问题,要解决自佛教传入后产生的大问题,即凡人能否成佛?什么时候、经过什么阶段可以成佛?这是要解决人的信念问题,玄奘虔诚地信奉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就是《瑜伽师地论》,玄奘到印度去主要是为了学习“瑜伽论”,进而充实和丰富他的大乘佛教理论。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边境战乱频仍,唐太宗便颁下谕旨,不允许国人走出国境。为此,玄奘几次申请朝廷的通关文牒,都没有被允许,无奈之下,玄奘就趁着贞观三年(629年)长安发生自然灾害,混入灾民群到达了凉州,又从凉州想办法偷偷出了国境,虽然其间数次被抓,也受过重罚,但他依然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求取真经的一腔热血,克服了种种困难到达了天竺国,最后取得真经。玄奘从公元627年西行印度求经,644年回到中国,前后历经十七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刚毅果敢的卫道者。
四、玄奘的卓越的历史贡献。玄奘不仅从印度取回了“真经”,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将大量佛经带回中国翻译、整理,把大批佛教经典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后来,佛教在印度日渐衰微,不少佛经在印度失传了,印度反过来又把玄奘翻译的佛经翻译回去,使之得以在印度流传。可以说,玄奘为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玄奘取经的故事,已经过去一千三百多年,仍然令人怀想。如今人们纪念玄奘,已不是只想到他取回来的经书、他的翻译和他的著作,而是被他的那种为了一个信念、一个追求、一个理想,“舍身求法”、排除万难、矢志不移的精神所激励。
唐憎去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天竺国是现在的哪里
唐僧取经的具体地点叫做西天灵山雷音寺!西天自然就是印度,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灵山即印度的鹫峰山,山顶是东西长,南北窄。靠近山崖的西边有砖砌的精舍,建得非常精美。精舍的东边有一块长石,是佛祖当年修道说法经常使用的。靠近南面的山崖下建有一塔,即佛祖说《法华经》的地方。
灵鹫山在印度恒河平原、比哈尔邦那兰陀和菩提伽耶之间,时至今日依旧是印度佛教圣地,许多朋友到印度旅游都去过,关于山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山上有块大石头,看起来像是一头灵鹫,所以取名灵鹫山,另一种说法认为山上曾经栖息了大量的灵鹫,所以叫做灵鹫山。
灵鹫山山坡有很多石洞,传说是当年高僧修行的地方。
唐僧并不是中土第一个到达西天的人,公认中国留学印度第一人是东晋和尚法显,他是山西临汾人,研究佛学半辈子,六十五岁启程取西经,九死一生,七十八岁回到中土。
第二个取西经的是东北和尚昙无竭,于公元420年就从幽州龙城出发西去,25人西去,5人回国,比法显晚了五年,但也早唐僧两百年。只不过昙无竭只带回一卷佛经,比起唐僧带回并翻译的经、论75部1335卷,法显带回并翻译的佛经6部24卷差距较大,所以被许多历史学家忽略!
法显、昙无竭、唐僧都是佛学东来的开拓者,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评论(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