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齿排班的意思如下:
值的是按照年龄的大小来依次排成队列。
此词出自明代著名文学家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第一回:“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猴子们听到了他说的话,就立即全都跪在地上,没有一个违背的,一个个按照年龄大小排成队列,朝着上方礼拜。
序齿排班的近义词—鱼贯而入:
1、释义:比喻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次序进入。
2、引证: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七回:“众才女除卞、孟两家姊妹在后,其余都是按名鱼贯而入。”
以上就是序齿排班的意思,在语文当中是非常常用的一个成语,特别适合在写作文里面使用。
为何康雍乾三位帝王的最年长的儿子结局都很悲催?原因何在?:序齿的意思
清朝的皇长子和皇帝的大儿子还是有点儿区别的,因为清朝的皇子,一般分成了这么三类:序齿者,序齿早殇者和不序齿者。
序齿者,当然指的是正常活下来,并且参加排行的皇子。序齿早殇者,指的是夭折,但是也参加排行的皇子。不序齿者,指的则是夭折,且不参加排行的皇子。因此皇长子或者大阿哥这种说法,一般都是序齿者或序齿早殇者的称呼,而皇帝的大儿子,很有可能就是不序齿者。
比如说康熙的大儿子承瑞就是不序齿者,所以康熙的皇长子或者说康熙朝的大阿哥,则不是承瑞,而是胤褆。实际上胤褆排老五,前面四个哥哥都没有序齿。
而雍正和乾隆的皇长子,其实都是他们的大儿子,因为他们都是序齿者。
第一,雍正的长子很特别。不过雍正的皇长子弘晖很特别,他没能等到雍正继位,在康熙年间就去世了。此外雍正的二儿子弘昐未序齿,三儿子弘昀和弘晖一样,在康熙年间就去世了。
所以大家熟悉的雍正长子,其实是皇三子弘时,而弘时实际上排行老四。他活到了雍正登基,而且是当时年纪最长的皇子。
第二,乾隆的皇长子就是大儿子。乾隆的皇长子永璜没什么争议,他既是大儿子,又是皇长子。因为他没有夭折,所以是序齿者。实际上乾隆的所有儿子,不论有没有夭折,全都是序齿者。情况有点儿乱,清朝就这么回事,各顾各的,康熙开了个头,后面皇帝未必就肯执行。
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皇长子没有好下场。其实主要讨论的是康熙的皇长子胤褆,雍正的皇三子弘时,以及乾隆的皇长子永璜。为啥这三个人都没啥好下场呢?其实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
一、康熙的皇长子胤褆,那是自己作的。康熙的儿子太多了,有记载的足足35个,其中24个参加了序齿。这里面在康熙晚年长大成人的其实顶天了只有一半,一半里面就有9个参与了夺嫡之争。
谁都想着做皇帝啊,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如今考个编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依旧有几千个人争夺一个岗位。人家就9个人争夺一个回报率超高的岗位,干啥不搏一搏?万一单车变跑车呢?
胤褆自认为自己是皇长子,所以特别飘。他觉得皇位本就应该是他的,只要太子胤礽被废或者被杀,那么肯定就能轮到他了。其实其他皇子也曾凭借自身优势这么考虑过,不过胤褆做得太明显了。
当时太子胤礽和康熙闹掰了,康熙正在气头上。胤褆一看,这不是我的机会来了吗?于是他立刻上前劝自己的老爹消消气。
到这个时候为止,胤褆还是稍微有点正常的。接下来的操作,让康熙简直抠眼睛相看!胤褆居然这么宽慰自己的老爹:爹啊,我看胤礽这个瘪犊子太不像话了,要不咱把他给宰了吧,要是您老下不去手,那您的大儿子我可以代劳!
哎哟喂,康熙当时看胤褆的眼神就有点儿不对劲了,他万万没想到,在自己身边工作了这么多年的大阿哥,居然是一头蠢猪!
皇三子胤祉得知这事儿以后,背地里嘿嘿一笑:那我的机会不是也来了吗?
于是胤祉果断火上浇油,落井下石,雪中送冰块地告诉康熙:爹,大哥曾经用巫术魇咒过太子胤礽!
今欲诛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言至此,朕为之惊异。朕思允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似此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清实录》
完了,彻底完犊子了!康熙一怒之下,就把胤褆一撸到底,废了所有的爵位称呼。当然没有杀掉他,只是将他永久地幽禁在了自己府上。
二、雍正的皇三子弘时,属于破罐子破摔。弘时有没有想过夺嫡呢?肯定是想过,但是他没有任何竞争力。毕竟他的对手是康熙都很看重的弘历。
因此弘时在夺嫡不成以后,就走上了歧途,他选择跟雍正对着干。比如说雍正在打压对手时,过于残忍,弘时就曾经提出过强烈抗议。
雍正多次教育后,弘时依旧不知悔改。这下好了,雍正彻底发怒了,居然把弘时过继给了八阿哥胤禩。这下完犊子了,胤禩是雍正最大的竞争对手,弘时过继给他,这说明雍正对弘时彻底失望了。
果然不久之后,雍正对胤禩下手,胤禩被抄家幽禁,不久便被折磨致死了。这个时候的弘时,也没能逃过厄运。
由于弘时被过继给了胤禩,所以他也从玉牒上被除名了。这件事对弘时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弘时在郁闷了一年多以后就离奇去世了,年仅24岁。
《雍正王朝》里,弘时是被雍正给赐死的,这事儿倒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从弘时在史料里的表现来看,他压根就没有夺嫡的实质性活动,他更像是一个没长大,还处于叛逆期的少年,结果就被雍正给彻底毁了。
三、乾隆的皇长子永璜的悲剧,主要是因为他的母亲地位不够高。永璜是乾隆的大儿子,而且没有夭折。按照道理来说,如果选取储君,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永璜?永璜本人似乎也是这么想的。
可问题是永璜的母亲噶哈里富察氏地位太低了,只是乾隆在潜邸时的一个小妾。乾隆称帝前,她只不过被封为格格。格格是地位比较低下的侍妾,没什么名分。
雍正十三年,噶哈里富察氏还没等到乾隆称帝就去世了。这下子永璜连地位低微的母亲都没了,那就更加没有靠山了。
而乾隆当时是有正牌皇后的,皇后沙济富察氏为乾隆先后生了两个儿子,那可都是乾隆的心头肉,虽然都夭折了,可乾隆觉得沙济富察氏还有机会再生。所以乾隆压根就不打算把皇位传给永璜。
因此找个借口剥夺永璜的继承权,似乎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最爱的沙济富察氏皇后去世,这可把乾隆给伤心坏了。
可是永璜却显得没那么伤心,乾隆看到以后,气不打一处来,果断把永璜臭骂了一顿,并且剥夺了他的继承权。
显然这是乾隆故意把气撒在了永璜身上,直接导致永璜郁郁寡欢,没多久便去世了,年仅23岁。
总结:夺嫡失败,和排行没啥关系。这几位都是康雍乾三位皇帝最年长的皇子,但是他们没有一个夺嫡成功。并不能说长子就吃亏,主要是看他们各自的水平和态度。
胤褆是烂泥扶不上墙,弘时是破罐子破摔,永璜最无辜,是被自己的生母给连累了。所以说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参考资料:《清实录》
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为何马良随军未指出刘备连营八百里的错误?:序齿的意思
连营七百里也就是连营三万五千米,刘备的夷陵之战上下不到七万人,一个营寨两个人就差不多能连营七百里。而据演义小说里讲于茂林处连营七百余里,那么这片茂林该有多大?实际上夷陵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并非连营,而是事先水路两线作战方针的持续性间断造成。
白眉马良“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季汉辅臣赞》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五常是指马伯孟常、马仲常、马叔常(史料并未留名)、马良、马谡。马良自荆州跟随刘备,算的上蜀汉政权谋士集团的佼佼者,裴松之注解《三国志》里提到诸葛亮与马良应该结拜为了兄弟,因此可见马良的学识还是很受诸葛亮的认可。在关羽镇守荆州之时,马良官拜左将军掾,是关羽的高级参谋,也是维持蜀吴关系的重要人物。刘备东征之时,马良任侍中,也就是主帅帐中的军事参谋,奉命游说五奚蛮夷协同作战,并成功说服沙摩柯等蛮夷一万余众参战。可以说马良是一名能够胜任主公所交代之任务的人才,但并非左右逢源,开天辟地之才,从平生为人来看,也相当低调,所以并不显眼。
夷陵之败夷陵之战前期,蜀军的推进比较顺利,一路破巫县、秭归等重镇,这主要由蜀军东征的税气和陆逊的战略撤退有关,到公元222年正月的时候,蜀军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扎下大营。此时,蜀军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这个二三百公里也就是战争前期的秭归大本营到夷陵前线的距离。刘备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土地上建立了几十个营寨,但这些营寨实际上是补给链接点,并未纳入战略意图当中,兵力也都未分散其中,而是投入夷陵前线。在这一点上刘备没有指挥失当的地方,马良当然也不会指出问题。
在猇亭对峙之时,刘备为了引陆逊出战,令张南率兵围攻夷道的孙桓,一方面孙桓是孙权的侄儿,陆逊理当出兵相救,这样可以实现围城打援的战略计划;另一方面,如果陆逊不救,夷道一旦攻下,对峙之态势基本瓦解,蜀国水军可以一路东进直插陆逊后方。但天不遂人愿,陆逊看出刘备用意,坚决不救夷道,孙桓也不愧为东吴名将,坚守城池使蜀军久攻不下,将战斗从正月一直拖到六月。刘备还派遣吴班率数千人于平地扎营,于山谷中伏兵八千,诱吴军出战,企图伺机聚歼,但是此计亦未能得逞。陆逊避战坚守的策略破坏了刘备依仗优势兵力迅速决战的战略意图。
六月的江南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迫于无奈,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从这里看刘备的决策也并非不合理,毕竟蜀军深入敌境,加上酷暑难耐,如果不作修整,恐不战自溃,作为战时主帅的刘备,不仅要考虑战争走向,还要考虑士兵管理,舍舟入岸的调整也是当时最好的方式。
但水陆并进的作战方针放弃之后,就给了陆逊在反攻的机会,水路无法形成对吴军的制约,这使得陆逊反攻时,朱然能够突破蜀军前锋,插入蜀军的后方,与韩当所部在涿乡形成合围,切断了蜀军的退路。当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总攻时,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等于吴军三线作战,水陆均被控制,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这才造成刘备的溃败,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相继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的后卫将军傅肜掩护刘备撤退时被杀。黄权所部也因水路被阻,在江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纵观整场战争,刘备身为主帅,真正失误的地方在于深入敌境后放弃了既定战略,自行削弱水路控制力导致战场被分割以致全线溃败,马良如果聪慧,理当指出以退为进,收缩战线,酷暑之际退至秭归,入秋后再东进。但历史不容后世来平叛,面对当时的困难局面,你又会怎样指挥呢?
为什么嘉庆皇帝只给自己的哥哥追封了贝勒?:序齿的意思
被嘉庆皇帝追封为贝勒的乾隆皇子,正是继皇后辉发那拉氏所生的乾隆第十二子永璂。永璂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的生母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已经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被册立为皇后,所以永璂的身份和地位应该是同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琏和永琮一样,都是乾隆皇帝的嫡子。
乾隆三十年(1765年),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在陪同乾隆南巡过程中的擅自断发事件,引得乾隆震怒,要知道按照当时的礼仪和传统,这就相当于诅咒皇上和皇太后,于是乾隆将其秘密送回北京。回到北京后的乾隆皇帝尽管没有下旨废黜辉发那拉氏的皇后封号,但是直接收走了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一年之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去世,乾隆仅以妃嫔的礼仪安葬了辉发那拉氏,并且没有将其安葬进裕陵地宫,而是将其以偏位同纯惠皇贵妃合葬。
乾隆皇帝对于继皇后辉发那拉氏的怨恨直接迁怒于十二阿哥永璂,永璂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尽管是嫡出的皇子,但是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去世,也没有得到乾隆皇帝的册封,无职无爵。
嘉庆皇帝继位后,乾隆皇帝仍然在世,并做了三年太上皇,直到乾隆皇帝去世后,嘉庆皇帝才在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将其追封为多罗贝勒。
嘉庆皇帝将永璂追封为多罗贝勒,已经算是做到“仁至义尽”了。首先,多罗贝勒的爵位已经不算低了。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个等级,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郡王,固山贝子等。
抛开铁帽子王和皇太子不谈,多罗郡王已经排到的第三个档次,这对于生前完全没有得到册封的永璂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荣誉了。
况且,嘉庆皇帝不仅对其进行了追封,还将永瑆第四子绵偲过继给永璂为嗣,延续了永璂的世袭,也算是对他非常的不错了。
其次,嘉庆皇帝这样的安排也是迫于乾隆的压力。
乾隆皇帝是在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去世的,嘉庆皇帝追封永璂是在乾隆去世一个月以后,在乾隆在世的时候,一直没有进行此事。由此可见,嘉庆皇帝对于自己这位兄长的境遇是非常同情的,但是也是迫于乾隆皇帝的压力并且需要考虑的是朝堂舆论上的影响,只能在乾隆皇帝去世后,才对其进行追封。
再次,与永璂同时被追封的,还有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琮。
永琮在乾隆朝时期只是给了谥号,并没有进行追封,嘉庆皇帝将永琮、永璂这样的嫡子进行追封,表示自己对于他们的尊崇,也是更好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为什么雍正其他儿子都是弘字辈,唯独年氏的儿子是福字辈?:序齿的意思
年妃也就是历史上雍正的敦肃皇贵妃,她也是雍正朝名将年羹尧的亲妹妹,父亲是康熙年间的湖广巡抚年遐龄,年妃也是雍正最喜爱的贵妃之一。
但是作为雍正最喜爱的皇贵妃,为什么年氏生的孩子都是福字辈?难道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且看下面分析的解说,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雍正后宫。
年妃深得雍正喜爱,在后宫中地位仅次于雍正原配皇后乌拉那拉氏历史上雍正是非常喜爱年妃的,不像现在很多人猜测的那样年妃是因为其兄年羹尧获罪于雍正,进而使雍正对年妃失去喜爱,甚至不喜欢她所生的儿子,而不让她的儿子按皇室的弘字辈起名。
关于年羹尧获罪于雍正,而让雍正失去了对其妹妹年妃的宠爱,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说法,历史恰恰相反,还得说是因为年妃才保护了年羹尧,如果没有妹妹年妃深得雍正喜爱,年羹尧早就被雍正赐死了,年妃恰恰是年羹尧的保护伞。
年妃家族也就是年羹尧家族,最初隶属于汉军镶白旗,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老四胤禛被康熙封为雍亲王统领了镶白旗,年氏家族自此成为了胤禛的雍亲王府属下,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康熙为了巩固胤禛在镶白旗的地位,特意给他指婚娶了镶白旗汉族权贵年遐龄之女年氏为侧福晋。
康熙早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先为年仅十三岁的胤禛娶了嫡福晋重臣费扬古之女年仅十岁的乌拉那拉氏。
在胤禛成年后,康熙再度给他娶了年氏为侧福晋,年氏虽然是侧福晋,但是胤禛对她非常喜爱,受宠度甚至在嫡福晋乌拉那拉氏之上。
要知道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早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就已经被许配给了胤禛,但是钮钴禄氏的父亲凌柱是没落的满洲贵族,身份地位并不高,只是一个四品的典仪官,所以由于家族地位低下,钮钴禄氏虽然是嫁给了胤禛,却只是雍亲王府的格格身份,就相当于侍妾。
即便钮钴禄氏在年氏嫁给胤禛的同年生下了儿子乾隆,也没有因此改变地位被提为侧福晋,而是康熙亲自为胤禛挑选了汉臣贵族之女年氏为侧福晋。
可见年妃从起步阶段身份地位就要比乾隆生母钮钴禄氏高很多,而且还是康熙亲自为她和胤禛赐婚。
胤禛继位为雍正后,年氏更是深得帝王喜爱,在雍正的后宫之中可以说是地位仅次于皇后的贵妃,而且历史上的年氏与影视剧中年妃嚣张跋扈不一样,历史上的年妃知书达理,温文尔雅。
而且历史上的年妃向来身体羸弱,弱不禁风,说话都是有气无力,所以历史上的年妃根本不像影视剧中那样嚣张跋扈,她的身体都不允许她这样。
因此来说,年妃在历史上是有些类似于林黛玉一样的文弱女子,这样的女子怎能不激起男人的保护欲望,所以雍正对年妃是喜爱至极。
历史上的年羹尧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也和年妃有很大关系,年氏家族本来是汉军镶白旗的旗籍,按照满清八旗制度,镶白旗属于下五旗,而皇后和贵妃这种等级比较高的后妃必须出身上三旗。
雍正继位后,就想立刻封年妃为贵妃,清朝后宫之中皇后在世时一般不设皇贵妃,所以年妃的地位在雍正的后宫之中仅次于皇后,但是年氏按家族旗籍出身是不得封为贵妃这种等级较高的妃嫔,于是雍正亲自给年妃家族抬籍,雍正将年氏家族全部抬入了镶黄旗,这是纯正的上三旗,所以年妃才得以获封贵妃,年妃也是满清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女子在后宫中能当上贵妃的女人。
但是年妃身体很是虚弱,雍正继位不久,年妃就去世了。雍正之前一直对年妃的哥哥年羹尧十分不满,在雍正二年(1724年)时,年羹尧就已经被雍正罢官贬职,官职是一贬再贬。
但是雍正非常喜爱年妃,他怕将年羹尧罢官贬职的消息传到年妃耳中,怕年妃上火着急导致身体更加虚弱,所以雍正严禁紫禁城内任何人谈论年羹尧被罢官贬职的消息,有人敢议论的话,雍正就敢杀了他。
雍正本来在雍正二年将年羹尧罢官贬职时就可以赐死年羹尧,但是雍正看在年妃的面上始终没有动年羹尧,可以说年妃就是年羹尧的保护伞、续命符。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年妃身体日渐虚弱,雍正为了让她高兴,不顾皇后在世,就册封了年妃为皇贵妃,希望借此能让年妃的身体好转起来,可惜年妃最终还是因病去世,年妃死后,雍正彻底就跟二舅哥年羹尧翻脸了,赐死了年羹尧。
但是雍正并没有因为年羹尧往死了整年氏家族,他只诛杀了年羹尧的长子年富,看在年妃的面子上雍正让年氏家族继续保持贵族身份,年羹尧被赐死后,雍正提拔了他们兄妹的长兄,清代几何学家年希尧为内务府总管,也算是依旧对年氏家族比较信任。
雍正去世后,乾隆也遵照雍正生前对年妃喜爱,将年妃与雍正共同葬进了清泰陵之中。而按年羹尧获罪于雍正的情况来看,年妃作为年羹尧的妹妹,属于罪臣家属,本不应该葬进皇陵,但是雍正临终前一再叮嘱乾隆,年妃必须与自己合葬,这都可见雍正对年妃的喜爱。
既然雍正这么喜爱年妃,那为什么年妃生的孩子没有按弘字辈排呢?年妃自康熙五十年嫁给雍正,从康熙五十年到雍正元年,这将近十二年的时间里,年妃包揽了雍正对女人的所有需求,基本雍正夜夜都是与年妃同床共寝。
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年妃首次生育,为雍正生下了第四女,康熙五十九(1720年)生下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生下八子福惠,雍正元年(1723年)生下九子福沛。
可以说这八年期间,年妃基本上包揽了雍正生育的所有子嗣,雍正其他正室和小妾在这期间都无所出,由此可见雍正对年妃是有多么喜爱。
但是年妃所生的三个儿子全是福字辈,而没有按照同辈兄弟乾隆弘历这样的弘字辈起名字,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三个儿子包括年妃之前生的女儿全都夭折了,雍正出于对年妃喜爱即便这三个儿子夭折了之后,雍正也给他们赐了福气的名字列入宗谱。
年妃生的第一个儿子福宜年仅一岁就夭折了,年妃的第二个儿子福惠还算活的久一些,他在七岁才夭折,福惠是有弘字辈的名字为弘晟,年妃的第三个儿子福沛是年妃在康熙去世时所怀,由于康熙去世,年妃跟着参加葬礼,操劳过度早产所生,所以福沛是早产儿,一降生便即夭折。
别看这年妃这第一个和第三个孩子早早就夭折了,但是雍正对年妃还是喜爱,同时也为了安慰年妃,给她的这俩儿子都赐名福字辈,就是为了让年妃喜庆起来,觉得孩子有福气,并将这两个夭折的孩子列入了宗谱。
而年妃的第二个儿子福惠还是受到了雍正很多年的宠爱,福惠最初的名字叫作弘晟,由于年妃身体虚弱,母体不好,所以弘晟一降生也是身体十分虚弱,从小就弱不禁风。
因此雍正担心弘晟也像他那两个兄弟一样再夭折了,所以给他改了名字叫作福惠,就是希望这孩子能有福气,有好兆头,好好的活下去。
本来清宫规矩,后宫嫔妃生养的孩子不能由亲生母亲抚养,但是雍正为了年妃打破了这个规矩,他让年妃亲自抚养福惠,但是很可惜,福惠四岁的时候,年妃还是因为身体虚弱而去世。
年妃去世后,雍正干脆不让别的嫔妃抚养福惠,他亲自抚养福惠,就像康熙亲自抚养废太子胤礽那样。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勤俭自律的帝王,但是雍正的勤俭唯独到了福惠这就没了,他给了福惠很多赏赐,福惠的开销都要比皇位继承人哥哥弘历高得多,好吃好玩好喝的雍正都是第一时间赐给福惠。
由于福惠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深得雍正宠爱,所以当时皇宫之中都称他为六十阿哥。
福惠自幼身体羸弱,勤俭的雍正经常不惜花千金向天下寻访名医名药为福惠调养身体,据朝鲜史书和欧洲传教士的笔记记载,雍正对福惠是异常的喜爱,走到哪都把他带到哪。
雍正为了给福惠调养身体,经常向朝鲜半岛索求高丽参,为此还减免了朝鲜半岛应该上缴大清的贡税。
为此朝鲜方面都一度认为雍正是想把皇位传给福惠,但是福惠是真没有福气,还是在周岁7岁虚岁8岁时夭折了,假设福惠没有夭折,按照雍正对他喜爱,真很有可能在后期修改遗诏,传位给福惠,这样的话也就没乾隆什么事了。
福惠生前所得到的雍正的赏赐,基本在皇室中是仅次于雍正最信任的两位弟弟老十三胤祥和老十七胤礼,都要比继承人哥哥乾隆得到雍正赏赐多得多。
而且福惠临死前,雍正还打破了康熙所定未成年皇子不得封王的规矩,封了福惠为亲王爵位,要知道继承人哥哥乾隆这时候还啥都不是呢,连爵位还都没有呢。福惠死后,雍正追谥他为怀亲王。
从这些都可见福惠和他母亲年妃多么受雍正的喜爱。而最搞笑的事,雍正还因为他们娘俩的去世,整死了当时他唯一在世的哥哥老三胤祉。
福惠去世后两年之后他的十三叔胤祥也英年早逝,胤祥去世后,雍正就将他唯一在世的哥哥胤祉收拾了起来,而给胤祉定的罪名也十分让人搞笑,居然是胤祉在年妃、福惠和胤祥去世时表现的不够哀伤,尤其是在处理年妃丧事上不积极,雍正爱子福惠去世时还有些幸灾乐祸,老十三去世时不够悲伤,以这个罪名将胤祉夺爵圈禁起来。
对于这些真的很想知道历史上的老三胤祉当时是什么心情,估计胤祉只能表示很特么无语,锅从天降,什么罪名都能扣身上,想整就整呗,还找那么借口干嘛。
兄弟媳妇去世,大伯哥需要披麻戴孝很悲伤吗?侄子去世做伯父的也要给他戴孝吗?唯一说得过去也就是老十三去世,作为哥哥的胤祉表现的不够悲伤,顶多算没良心,不讲兄弟情义,但是也不至于往死了整吧。
不过雍正还真是借着这些借口把老三胤祉圈禁在景山永安亭,胤祉被雍正圈禁两年之后就抑郁去世了。
写在最后所以说年妃一生深得雍正喜爱,而她所生的儿子之所以没有按弘字辈排,则主要是因为都夭折了,雍正为了讨好兆头,给这些夭折的儿子都赐以了带福字的名字,可惜福字也没罩住福惠,这孩子还是最后夭折了。
雍正对年妃的喜爱与任何政治毫无关系,而且他也并没有因其兄年羹尧而讨厌年妃,可见雍正对年妃这才是真爱。而年妃也因为雍正的喜爱,成为了满清历史上地位最高的汉族贵妃之一。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评论(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