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下的电脑五笔打字没人愿意学,已经被淘汰,主流是拼音打字,原因是拼音打字易学,五笔要背字根,和判断字的结构,难度非常大,已经被淘汰。
我认为,五笔打字还不能淘汰,并且实用性比拼音好,比如打印文件,打印商业合同,还有医院的西药名称,化学系的词句,经常会出现不常用的字,甚至生僻字,遇上这样情况,你都不知道怎么读,怎么打出这个字?或者z,还是zh,c,还是ch,这些都要试打才知对还是不对,这就打字速度慢了,五笔打印文件,合同,化学词句,照抄就可以了,不用考虑c,z,还是ch,zh,还有t还是d,不常见的字,拼音不好用,大家认为有没有这种情况?
关于中国文字“拉丁化、拼音化”问题:御拼音
中国的语言文字改革,始于二十世纪初的“五四”时期,基本完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埸语言文字改革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意义极为深远,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今天能够融入世界文化发展大潮,与这埸语言文字改革关系极大。为中国的这埸语言文字改革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无数先贤们,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这埸语言文字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白话文运动;
2、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3、汉语注音方案的提出与完善;
4、汉字简化;
5、汉字常用字表的推出;
6、普通话的推广;
7、五笔输入法等汉字电脑输入法方案的推出。
在这埸语言文字改革中,也有一项改革最后没有得到成功,这就是让中国文字“走世界共同的拉丁化、拼音化道路”。这项改革从上世纪初的“五四”时期就有人开始探索和研究,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新中国的语文界,赞成这是中国文字发展方向观点的,仍然是占了大多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试验工作,出版了很多拼音文字和汉字对照的书籍,并对这些书籍的读者进行反复调查和测试,最后都没有成功,原因就在于:中国语言中同音字和同音词太多,对几个声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或词(有时候甚至还有句),如果用汉字写出来,读者可以立即分辨,但用拼音字母写出来,读者很难分辨,即使对照上下文也容易出错。文革以后的八十年代,学术界还有人重提“中国文字的拉丁化、拼音化方向”,认为“我国已经错过了一个打字机时代,再也不能错过一个电子计算机时代”。因为在机械式打字机时代,中国方块汉字的繁复曾经给汉字打字机的设计、制造、普及和推广应用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些专家担心,方块汉字输入电子机算机难的障碍也将严重影响微型电子计算机(电脑)未来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后来,五笔输入法等一系列汉字电脑输入法的发明,解决了这一大难题,完全打消了专家们的担心,从此以后,语文类学术界就极少有人提汉字“拉丁化、拼音化”方向了。
所以,首先,我们不要嘲笑那些曾经主张过中国文字“拉丁化、拼音化”的人们,因为他们那个时代未能预见到后来的某些科技发展,他们当时的主张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其次,我们要感谢那些发明了一系列电脑汉字输入法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大功臣。
当然了,凡为上面所列举的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7个方面作出过贡献的人,都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功臣。
评论(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