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伙,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这个怎说呢,即使我觉得即使刘备不去找诸葛亮,诸葛亮也会出世,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你觉得他会甘心一辈子呆在草堂?所以他出世是早晚的事情,至于辅佐谁就不好说了!
自古以来,越有能力的人就越耐不住寂寞。诸葛亮是上知天文、下识地理、明阴阳、晓八卦、会算卦又通兵法,说他是千古奇才也不为过。因此这样的人,必定要立足于乱世之中,施展一生之所学。三国时期群雄并立风云涌动,对于诸葛来说这是施展才华的时机,是证明自己的机会,所以他肯定是安奈不住的。
至于三顾草庐,呵呵,不存在的!大才都是傲气的,明明很想出山,但是又不能表现的很猴急。所以要三请三拒,搭好台阶。待前戏做足了之后,自己赚足了面子,东家也赚足了名声,何乐不为呢?
还有关于有才者遇拾才者鞠躬尽瘁,我觉得这话放在诸葛身上并不合适。这话只适用于伯乐与千里马,诸葛亮在当时早已经名声在外了,并不需要刘备去挖掘,刘备对于他并不算知遇之恩。
当然,诸葛对于刘备来说鞠躬尽瘁是做到了。大才的傲气是不允许他背叛的,也不屑于背叛。可以说大部分的三国将领都是如此,个别的如吕布例外。古人对于忠义看得是比自己性命还重要,鞠躬尽瘁是理所当然的,无好坏的说法。这一点和现在企业中的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还是有区别的!
结束语:有能力的人,永远都不会躬耕于南阳,他们不会甘心自己的所学全烂在菜地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形容哪些人?:鞠躬尽瘁怎么读
伟大领袖毛主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杰出代表,理由如下:
△他一生的追求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建立社会主义强国,他也用一生的奋斗、实践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他的一家先后有6位亲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从没有张扬,他给许多英雄模范人物题词、:纪念,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等等,但从没有给自己的亲人题过词。
△他一生从不搞特权,对子女要求严格。抗美援朝,他把自己的爱子毛岸英送上了战场,牺牲在了朝鲜,当有人提出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时,他断然拒绝了:就让他和千万志愿军烈士一同留在朝鲜吧!在困难时期,他不吃心爱的红烧肉,心中始终装着人民、装着老百姓。
△他身后没有给子女留下遗产。他留给全国人民的最大遗产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一个人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提升了中国的形象,私者一时,公者千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算不算千秋楷模?:鞠躬尽瘁怎么读
谢邀请,诸葛亮应该算千秋楷模,我记得有副对联可以为证: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头,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想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金木土革爻卦,水西偏能用水攻。这都是诸葛亮生平事迹,刘备死后,诸葛亮如果想称帝,一有权,而有兵,刘婵肯定被废,但是他沒有这样做,所以他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刘备忠心耿耿,以报三顾茅庐之恩。
李鸿章和诸葛亮都为国家鞠躬尽瘁,为何历史地位差距这么大?:鞠躬尽瘁怎么读
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政治境界和不同精神格局下的两个人,放在同一面“鞠躬尽瘁”人文价值标准的显微镜下进行比较,是一件惨不忍睹的事情,也是历史学走出学术殿堂步入游戏模式下的一种无奈,多少反映出当今社会在历史认识上越来越趋于动漫化的审美错乱。
“鞠躬尽瘁”的意思是指小心谨慎,贡献全部精力,用在政治人物身上,还有一层勤勉国事,尽忠报国的含义。“诸葛一生唯谨慎”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其一生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使蜀汉政治清明,治理有条不紊,而且尽忠职守,竭力报国,死后家无余财,仅薄田数亩,桑树几十株,以一国宰相之位,竟如此寒酸,毫无疑问地当得起“鞠躬尽瘁”四个大字。
后世史学界对诸葛亮多有军事能力不足的遗憾,这就有点求全责备的味道,诸葛亮长于治世,短于战事,并非其个人过错,以这个理由来评价他,多少掺加了个人的感情因素,因此并不影响对他“鞠躬尽瘁”的历史定位。而今人比较流行的各种评述大都来自于小说家之言,称诸葛亮“穷兵黩武”,而又多以失败告终,因此认为其一生作为有限等言论,多为情绪化表达,当不得真。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并非其主动所为,至少有四次是曹魏方面主动发起,其余两次基本上都是见好就收,其目的与恢复汉室、统一天下无关,大多是以强军练军为主,这并非其不作为,而是真实的历史环境不具备完成这一使命的条件,所以,对诸葛亮“逆天而行”的指责是无稽之谈,更不影响诸葛亮一生勤勉国事的鞠躬尽瘁形象。
因此,对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来定位完全是历史的量身定做,也是历史赋予他的美誉,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楷模,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和精神理想,这一形象已经超越了以功过得失为衡量标准的评价范畴,而是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正义化身!
但李鸿章能担得起这一历史评价吗?客观地讲,勤勉确实是有,一生转战南北、周旋列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奔波劳碌,以风烛残年签署人生最后一份屈辱条约后,咯血而死,其勤勉形象不得不令人动容,完全够得上“鞠躬”一词。但尽忠就未必,签署《中俄密约》时,索要200万两贿赂,因沙俄只给了50万两几乎翻脸不在最后文本上签字,这还是记者沈荩在冒死爆料这一密约内容时附带透露出来的信息,史料上没有留下来的这种肮脏交易不知道还有多少。还有将北洋海军打造成自家的私人武装,致使清廷对其多有防范,军费开支一再受阻,使军舰设备老化,弹药武器供应不足,经甲午海战全军覆没,这里面除了那个腐败僵化的政府外,李鸿章个人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很难想象其忠在何处!
现在很多人为李鸿章抱屈,认为他生不逢时,却以一己之力尽力维护了国家利益,认为对他卖国的历史评价很冤枉,这种说法完全就是罔顾历史。看看他在日本马关谈判期间的作为,就知道历史并没有冤枉他。李鸿章在日本马关,对日本尽数破译其与朝廷之间往来的所有电报内容毫无察觉,在长达数月的谈判期内,更无任何政治敏感,而此时的日本因举国发动甲午战争,国家政治几乎处在崩溃边缘,但李鸿章对此也无任何判断,其政治上的昏聩可见一斑。在其被刺受伤期间,日本怕因此夜长梦多,精心挑选医术精湛的医生为其治疗,就怕他因故回国使日本的谈判有利条件受到影响,但李鸿章达成妥协的愿望比日本人还强烈,最终拖着病体完成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还对日本人刻意为之的医疗感激不尽,回国后还不断与治伤的医生唱诗答谢,他就是这样“为国尽忠”的,这里面除了决策层的意志外,李鸿章最起码在谈判技术上就有很多周旋的余地,完全将所有责任推给那个行将就木的政府,恐怕也失去了应有的客观立场吧!
所以,对李鸿章冠之以“鞠躬尽瘁”的历史评价是很滑稽可笑的,这种评语出自列强之口,倒也罢了,因为在晚清的官场上,李鸿章是唯一能够与他们可以沟通的人,人情化颇重的李鸿章也的确让他们获得了不少好处,是大清帝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操盘手,值得特别感谢是有渊源的,可中国人也认同这样的说法,就很令人费解了。
评论(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