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寥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间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尊君”,骤然口不择言“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本真友里
1、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2、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扩展资料:
一、字词注释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4、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5、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6、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7、戏:玩耍。
8、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9、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0、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二、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三、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四、语言风格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
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
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太丘与友期
服装商厦写一篇视客为友的文章:本真友里
??在我身子骨尚硬朗手脚尚灵便的日子里,乃至于更远一些的年月,还处在活蹦乱跳的七八十年代,我是极少应妻子之约陪同她去商场转悠的。用“忙”解释之,显然是搪塞,甚至不怎么讲理。人家波兰前总统哥穆尔卡还常常抽空递溜着巴刹篮陪妻上市购物买菜呢,克林顿和西拉里也常常偷闲双双出现在华盛顿的美国航空体育馆欣赏篮球比赛,我的“忙”难道会忙过这些政要。到了因颈椎病而变得老胳膊老腿,行走艰难步履盘跚的九十年代中后期直至现刻,我反而一变以往,表现得积极起来,只要妻子有邀,我咸皆奉陪。
三几年来,友谊商店、天河城、时代广场、中华广场、新中国广场、荔湾广场、东骏广场、美居中心、广客隆、金海马、王府井、广百、东百、新大新、千村、百佳、万佳,乃至流行前线、南方大厦以及广州远近一些小有名气的楼盘,都一一留下我俩的足迹!自从楼盘推出节假日免费专车接送顾客看楼后,不少楼盘如:祈福新村、碧桂园、南奥、星河湾、华南新城、凤凰城、骏景、华景、旭景、愉景、东浦广场和新时代广场等等,也都一一莅顾。逛了这么多地方,是不是购买了很多东西呢?说起来令人发笑,常常是“两梳蕉”进去,“两梳蕉”出来,空空如也。我懂得,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女人特有的“知晓心理”,但,在理解之余仍免不了要发一点牢骚:这样的逛法,磨蚀了鞋底子不算,还换得劳苦。妻听后每有争辩:磨掉一双鞋子算什么?这样逛法,才算一箭双雕呢,第一,强迫你锻炼身体;第二,有利于磨合磨合老夫老妻的“黄昏情”!你说呢?冷静思之,说得也委实在情在理。
值得检讨的是,我从理论到实践长期死抱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格言不放,为的是,一心要把“文革”虚掷的时间“夺”回来,因而,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之外,还串珍珠般的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拾起来,用在业余文学创作上,什么电视剧都没有看,变成了影视影星盲和歌曲歌星盲,常常在言谈中把人物情节张冠李戴闹出笑话。每年春节,人来人往拜年,人来了出来一会,人走了便回书房猫着。果然“抢”回了20多部书。看见猴子搬玉米的情景吗,搬了这丢了那。创作是丰收了,却得了颈椎变形压迫脊髓的重病。
我于1996年,动了颈椎大手术,虽然死里逃生,可是在术后的三、四年里,一直处于“准瘫”状态,是妻鼓励我锻炼走路,自新世纪以来这段日子,正因为清醒地接受了她的这种“强迫”和鼓励,才取得了可喜进步,能够在商场一逛就四、五个钟头,单从迈步看,已从盘跚变成蹀躞,可以走小步了,由于长期少走路而积累起来的那层厚厚的肚皮脂肪也在不知不觉中“蒸发”;抽血检查,血脂血糖胆固醇尿酸尿素氮各项指标均正常。至于磨合情感当在无言之中……
西哲米勒说: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购物是一种牺牲的仪式。是的,人们在祭祀中往往会欢乐地观赏着自己的一部分劳动成果在牺牲,这是一个精神的享乐过程,可以说,购物也是仿似的快乐的牺牲。我牺牲了几双鞋,牺牲了一部份时间和劳动得来的金钱,然,我俩共识,这牺牲是愉悦的。其实,一箭何止双雕呢?应是一箭三雕。这第三雕嘛,窃以为,是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及时获得信息、跟上时尚、永葆心灵青春和避免购物时上当受骗。
去得最多的所在是服装档,这和妻的性格爱好有关,上的次数多了,视野便大大地被拓宽,如明了服装已从御寒、蔽体的主要功能向多极发展,除时尚外,还要凸现个性和审美,裸露不仅仅是卖点,还体味着本真,回归自然。又如对流行色、款式、布料、牌子、价格的鉴赏和选择,便逐步地从“业余”到“专业”过渡,买起来也自然得心应手。我们共同总结出一条经验:为了赶上时尚,要先在模特跟前琢磨个够,有时,钟爱的货物就只剩下模特身上那一件了,也愣是把它买下来;再就是注意电视屏幕上那些节目主持人的服装,那才是前卫中的前卫,故要汲其精华拿来参照;还有一条就是要信任大商场,因为它花样多、品质好、陷阱少。有年春节,我们回故乡省亲,妻在友谊商店购了两件价钱不菲的衣服,在出席宴会和别的场合上,让人啧啧称羡了好几回,一位友人说,穿上这衣服,真是三分人平添了七分风度。
2000年春,我们分到了一套房子,面临装修,在这方面我们一窍不通,被逼着走了许多商场,终于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如木料有实木、实心、空心、三合、五合、多合及高密度板材之分;石料有大理石、花岗岩、人造石之分;石的放射性轻重,从颜色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红、绿、肉红、灰白、白、黑 ……装修的原则应是:轻装修重装饰;防止高变低、宽变窄、亮变暗。凡此等等,为的是多快好省,而不是少慢差费,更不应该因无知而损害健康或盲目而无辜被宰。在反反复复的作用下,一方面指导着自己的实践,另方面对明了社会变迁、改变观念,融合时代都起到了实际的作用。在看楼的过程中,我更惊叹于历史车轮的飞快,建材代谢的新异,设计创意的日趋科学,居住者环保意识以及对提高生活质量渴望的强烈,和房产发展商们的发财欲念和本领,浑然和谐一体,形成巨力,猛烈地撞击着世纪精神、时代理念和人的思维习惯,叛逆了传统意识,异化了板结定律,在这方面,毫不掩盖地说,我的灵魂楼阁已被冲击得东倒西歪。
民以食为天,商场里的食品超市,也是我们跑得较勤的地方,常在河边走,果然湿鞋了,从花色品种到质量包装,令人眼花缭乱不说,许多商品读不出它的名称,不知道它的吃法,甚至连揭盖拆封都不得要领,欲问还羞,欲罢不甘,故常常表现出:欲进而趑趄,欲言而嗫嚅,处于尴尬,出尽洋相。后来才慢慢地悟出,这也是时代使然,既是西方食文化楔入的现象,又是传统食文化演绎的结果。人们对于饮食,已从果腹到猎奇,已从饥不夺食到饱思美味,什么奇思妙想都出笼了,什么招式花样都使出来了,传统意义上的山珍海味、佳肴馔馐、贵重补品,只因百年一脸千年一惯,如不标新立异离经叛道,难免要被小朋友们抹于一旁而去寻找他们的麦当劳、肯得基、比萨、寿司和“派”了!久而久之,还学到了“乖”,找到买便宜货的窍门,诸如充分利用促销日、答谢日、会员卡和各种机会去购买物美价廉的食品,以蒙牛纯奶为例,正常八元左右一盒,如遇机会四元六角便可“搞掂”,日就月将,渐渐地也节省了不少开支。
衣食住行,已经谈到三个方面,至于车市,我们就成为稀客了,这么一大把年纪,纵然有一部车,也摆弄不了,因而,什么“现场购车”、什么车展,也只是溜达溜达开开眼界增加见识而已,此生注定是个无车族,认了!
现代老年人崇尚健康,我也应把健康两字落实于行动,而不是挂在嘴皮上;时下风行“与时俱进”,我更要转换理念。因此,逛商场这一生活方式,可能会让我们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
《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哪里:本真友里
《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都是出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1、《咏雪》
南北朝: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南北朝: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
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
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刘义庆《世说》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
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一是元嘉十六年刘义庆在担任江州刺史时招揽了许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
按照《世说》一书成于刘义庆及其门客众手的说法,这是《世说》编纂的恰当时机;二是元嘉十七年刘义庆调任南兖州刺史,前来接任他江州刺史职位的正是遭到贬斥,被解除司徒录尚书事要职的刘义康。兄弟二人在江州见面后的悲恸情绪受到文帝刘义隆的责怪。
这些都与刘义庆对处境危难并因此寻求在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化解和超脱,因而与编纂《世说》一书紧密相关。
赏析:
1、《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 “尊君”。
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2、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
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
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评论(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