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因此而感到扫兴。后又因为看到伸出墙外的花朵而领略到春的美好。
感情上是从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的十分曲折,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更加深刻有趣的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楼主问苍苔这么不起眼,留几个屐齿印有什么好疼惜的?如何理解?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那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解读,诗人的想法:
1、因为诗人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而认为是主人小气。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兴起,想去友人那里去观光,赏花做客。结果去了,怎么也叫不开门。能不郁闷吗?
因此诗人认为一定是他(主人)怕破坏了家中的苍苔,所以故意不开门,或者躲着自己。因此诗人才说主人太小气。
这是书面的意思,里面也包含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因为诗人的介入,而导致其他人的不待见或者是不配合。怕动摇了其本身的利益。
2、诗人故意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拿主人可能为了怜惜苍苔怕被脚印踩坏,而不敢开门。到后面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喜悦。充分的表达了诗人那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抒发了新的事物不会被束缚,终会冲出牢笼的看法。
3、为了写诗需要。因为前后作对比,更加的突出后面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可能诗人也没想太多。都是后人解读的,从中看到不同的哲理。
其实,不管怎么解读,我们现在都无法知道诗人的真实想法。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欣赏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这首诗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这首诗的重点就是三四句,前面两句是为后两句铺垫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在想这满园的春色,其是你不开门就能关住的啊。你看这不是一枝枝红杏都伸到墙外来了吗。
当然,估计诗人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这首诗不但后人有多种理解。更让人记住了“春色满园”和“红杏出墙”。我想如果诗人知道现在红杏出墙的意思,会不会后悔当初写出这一首诗呢?
如有其他见解,欢迎共同探讨。由于才疏学浅,一切随心而谈。
“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应”应该是几声?:应怜屐齿印苍苔读音
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应”字读法也比较混乱,有读一声的,有读四声的。这个“应”字的读法当结合前两句诗意来确定。诗的前两句说,大概主人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访客的木屐齿踩坏了,所以,客人虽在柴门前轻敲许久,但却无人应门。这里,“应”解释为“大概”,也可理解为“应该”,表示揣测之意,含调侃意味。所以这个字要读作“yīng”,不要读作“yìng”。
叶绍翁 《游园不值》 译文?:应怜屐齿印苍苔读音
园主人大概是怕我木底鞋下的两屐齿踩坏了绿色的苍苔,所以我轻轻地敲着柴门,门却久久不开。但满园的花开的正好,春色早已关不住,一枝红艳艳杏花已经早早地探出墙来,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注释】 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 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 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游园不值 : 游园没有遇到人。
小扣 : 轻轻地敲。
柴扉 : 柴门。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 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 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 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 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击)不避苔滑路僻, 去探访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 “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见打开。
观书有感其二古诗带拼音版?:应怜屐齿印苍苔读音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zuó yè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
昨 夜 江 边 春 水 生
méng chōng jù jiàn yī máo qīng
艨 艟 巨 舰 一 毛 轻
xiàng lái wǎng fèi tuī yí lì
向 来 枉 费 推 移 力
cǐ rì zhōng liú zì zài xíng
此 日 中 流 自 在 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评论(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