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6阅读(16)
2021-11-06阅读(14)
2021-11-06阅读(13)
2021-11-11阅读(47)
2021-11-08阅读(36)
2021-11-22阅读(36)
2021-11-07阅读(31)
2021-11-09阅读(30)
2021-11-07阅读(18)
2021-11-22阅读(17)
2021-11-20阅读(10)
扩展资料:
一、阅示的近义词:
1、阅批
①、相同点:都是请上级领导对文件进行阅览;
②、不同点:阅示是指领导阅览并给予指示,阅批是指请领导阅览文件并给予批准。
2、批阅
批阅就是对文件阅后加的评语或批示;或者是阅读并加以批改或批示。
3、审阅
①、指审查阅读。
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收到你的画时,虽颇想加以赞美,但细加审阅后,便采取攻击方针。”
袁鹰《悲欢·不灭的诗魂》:“晚上修改社论和文章,审阅每天的报纸大样,签字付印。”
②、指财务报表审阅。
财务报表审阅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阅程序的基础上,说明是否注意到某些事项,使其相信财务报表没有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阅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杠杆的本意就是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所以在经济领域,杠杆就是指小资金撬动大项目。而经济去杠杆,简单说就是消除这些以小博大的资金,表现为降低企业负债率、减少金融产品嵌套、减少违规信贷等等。而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来说,去杠杆也有不同的含义:
居民
居民这边的杠杆主要是按揭买房和消费贷。按揭都比较熟悉,30万首付,买100万的房子,那么其中70万公积金贷/商业贷就是加杠杆的资金;再比如消费贷,利用你的信用积分去平台借钱消费。以上的两种方式,实际上都是用我们的信用、公积金或者实物等进行的抵押贷款。
而去杠杆并不是不准我们买房,不准抵押贷款,而是将杠杆的比例降下来。原先30万首付可以“撬动”70万的贷款,现在不行了,提高首付比例,限购,得40万或者50万。原先信用积分600分以上,现在得700分,可贷款的人就少了很多,同时坏账率也会有所降低。
工业企业
在经济繁荣期,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会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企业的话,这就意味着货币流动性更宽松,更容易能贷款到更多的钱,项目更容易得到有关部门的审批。这时也正是企业加杠杆扩张的时期。公司资产/估值1亿,原先只能贷7000万,现在可以贷到2亿,财务杠杆加到2倍。
而去杠杆则是在有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如果放任信贷宽松和项目接连上马,不仅会让企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还会给银行造成坏账负担。一旦企业破产倒闭,银行的钱就玩完了,而银行的钱是又来源于老百姓的存款、企业存款、理财资金等等。因此这么一来就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因此这时国家对央企去杠杆,也是将金融危机扼杀在摇篮中,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维持金融市场稳定。
政府
目前的去杠杆主要针对的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去杠杆。目前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地方政府一般债与专项债。
一般债就好比是中央政府的国债,而专项债则是面对那些土地储备、棚改、收费公路、PPP等项目的债券。这些债券的最终目的都是融资。就拿棚改来说,动辄上亿的拆迁款,地方政府财政肯定吃不消,这时就需要发债融资,得来的钱投资棚改项目。
现在地方政府要去杠杆,就是降低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根据住建部数据,全国棚改货币化安置率由2013、2014年的7.9%、9%提高至2015、2016年的29.9%、48.5%,2017年达到60%。一旦货币化安置比例下来了,购房需求和热情自然大幅下降,支撑三四线房价的托底就没有了,最终让房价回归理性。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加杠杆主要就是在投资这块,操作基本就是扩表、期限错配、产品嵌套和放宽信贷。扩表,跟上面说的按揭差不多,理财产品自有资金一点点,剩下全靠借,然后加杠杆、通道等等绕过监管发行产品;期限错配就是用短期资金去投资长期项目,就好比你用1年定期的钱去存5年定期的利息,用短期资金去博取长期收益的理财产品一大把。比如银行经常发行的几个月期滚动理财,去投资那些N久以前的项目,这就是典型的加杠杆;产品嵌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期限错配。3个月理财投了1年的项目,可是现在到期了怎么办,那就向A机构发行理财募集资金;A机构再打包,向B机构募资...;放宽信贷就是放宽放贷对象的审核,就像本来以前都是买大盘蓝筹,现在只要能赚钱,ST也可以考虑一下。
而去杠杆就是将这些情况一网打尽:限制金融机构理财投资范围,紧缩市场流动性;打击理财产品资金错配;打击理财产品层层嵌套;收缩信贷。
(原创)展现量是指系统将你发布的问答或者微头条展示给读者的数量。
它是根据首次展现后,阅读量的比例大小,再次展现。再次展现阅读量占比仍然很高,系统再次加倍展现。这样循环展现。说到底,展现量的多少,重要的是按读者的喜好展现。展现量越多,阅读量也自然多起来了。
阅读量是指你的文章发布后。通过读者从头到尾地阅读的数量。当然是指定篇问答或微头条读者不仅点开了而且阅完了的数量。
有时也有展现量较高,而阅读量很低的现象出现。这或许是系统认为文章质量很好,但并不受读者欢迎的缘故吧!
除此之外,不仅是本号,头条里也可见到网友约质疑,尽管文章质量不错,时不时会出现展现量特底,只有两三位数,阅读量更是少得可怜的情况,只有一两位数,比如最近。究竟是么原因只有头条君才知道。
因此,展现量和阅读量并不是点开后沒看完,一般来说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说,展现量越高,阅读量相应也高。阅读量高了,它是计算收益的重要依据。
总之,阅读量的高低最重要的还是文章的质量。质量高了,对读者有实用价值,展玩量和阅读量才会高,相应的收益才会高。
以上是本账号玩头条以来的体验,欢迎共同解开未知的迷!
做为一个比较长时间地混迹于头条上的半资深条友,我就不揣冒昧,好为人师一番,谈一下个人的看法,请朋友们批评。
首先,头条上对文章的统计方式所做的改进时间并不长,也就一个月左右吧。我收到系统推送的通知是这样的。请看截图。
平台发布的《统计方式调整详细说明》的内容也很明确,请看截图。
这就清楚地表明,所谓的统计方式的改变,其实质性的内容可以概括为:1、只适用于微头条和悟空问答这两大板块,其他板块不适用。2、展现量这个指标,实际上代表了系统推送给读者的实际次数,也就是平台的认可程度;悟空问答的展现量指标仅创作者本人能看到;而微头条的展现量对所有人开放。3、原来的“阅读量”这个指标,其实就是现在的展现量;现在的阅读量代表的是:读者们看到系统推送之后,实际点击具体的文章页面,实际阅读的次数。4、展现量和阅读量两个指标,在个人主页上还是只对创作者本人开放,其他任何人也是看不到的。
其次,展现量与阅读量又是什么关系呢?先截几个本人两个帖子的截图,具体看一下。
2021-11-29阅读(12)
2021-11-13阅读(18)
2021-12-06阅读(0)
俄罗斯第一大姓氏为“伊万诺夫”;
美国第一大姓氏为“史密斯”;
中东地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区域第一大姓氏为“穆罕默德”,犹太教区域第一大姓氏为“艾哈迈德”;
沙特第一大姓氏为“汗”;
阿联酋第一大姓氏为“汗”;
法国第一大姓氏为“马丁”;
德国第一大姓氏为“米勒”;
英国第一大姓氏为“史密斯”;
西班牙第一大姓氏为“洛佩兹”;
葡萄牙第一大姓氏为“席尔瓦”;
意大利第一大姓氏为“罗西”;
挪威第一大姓氏为“汉森”;
澳大利亚第一大姓氏为“史密斯”;
新西兰,原第一大姓氏为“史密斯”,但近年华裔出生率增加,本土人口出生率降低。按目前出生率而论,第一大姓氏为“王”;
非洲第一大姓氏为“德拉米尼”;
南非第一大姓氏为“德拉米尼”;
埃及第一大姓氏为“穆罕默德”;
非洲西部第一大姓氏为“特劳雷”
拉丁美洲第一大姓氏为“席尔瓦”;
巴西第一大姓氏为“席尔瓦”;
墨西哥第一大姓氏为“加西亚”;
阿根廷第一大姓氏为“冈萨雷斯”;
东南亚,华裔第一大姓氏为“陈”,非华裔第一大姓氏为“胡”,但真正数量最多的是“无姓氏”的人。许多东南亚人只有本名或本名加父名,而无姓氏。另有宗教人士是有姓氏的,佛教人士姓“释”,伊斯兰教人士姓“穆罕默德”或“阿里”。
日本第一大姓氏为“佐藤”,不过其与“铃木”姓氏人数基本持平,排位经常互换;
印度第一大姓氏,高阶种姓为“帕特尔”,低阶种姓为“古玛”或“辛格”(阿三没好好搞过人口普查,无法精确统计);
盲肠半岛第一大姓氏为“金”;
全世界第一大姓氏为“李”。因为除中国外,东南亚及盲肠半岛也有很多人在使用这个姓氏。
我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正确。
一、关于法国人名的一个特点说到欧洲人名中的前缀“德”,一般都会想到法国人。因为这是法国人名里的一个特征。这个字是法语中的de,发音接近中文的“德”。
前面的答主普遍都提到了,法国人名中若带有这个de字,多半表示有贵族出身。我手边有一本很老的《法汉词典》,里面对de的释义几乎占满一页,其中有一个意思就是“用作法国贵族姓氏的标志”。
字典里还举了几个例子:拉封丹、道比涅、戴高乐。虽然中文看起来很不同,但是这几个法国名字中都是有de字的,只不过按照语法,有的单说姓时省略de,比如拉封丹de La Fontaine,有的姓是元音或哑音h开头的,就保留de,和元音结合后发音自然就不像“德”了,比如道比涅d'Aubigné,有的是单音节的姓,那也保留de,比如戴高乐de Gaulle。
这样看来,即使某个法国人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后看似没有“德”字,也不排除法语原名是有de字的,如果中文翻译直接就带“德”字,那就更一目了然了。我估计名字中带de的法国人应该不少,毕竟现在虽然没有贵族了,但是历史传下来的高贵姓氏,谁愿意放弃呢?
要不然这种名字特征也不会让人印象深刻,就算不懂法语的人,一看见带“德”字的欧洲人名,就会猜测是法国人。就像我从来没有学过德语,但我一看见带“冯”字的人名就想到是德国人,因为知道德语人名中的von代表高贵出身,中文音译就是“冯”。
类似的欧洲各国贵族专用人名标志据说还有:荷兰的van“范”,西班牙的Don“唐”或“堂”。
二、关于中外相似的“身份表达”说了那么多,到底这个“德”或de字是啥意思呢?
当然不是前面某答主的搞笑答复,说是学习我们的中国文化,名字中带“德”表示希望拥有美德。这只是一个译音,至于de的意思,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用途广泛的介词,表示来源、方位、途径等等。按照字典里的解释,大概有这么些用途吧:
1.表示起源、来源、由来等。比如时间起点、行为起点、事件原因、人际中的被动关系……
2.表示属性、限定等。比如从属关系、材料性质、整体中的部分……
3.表示方式、方法等。比如用什么工具、计量的结果、到什么程度……
4.纯粹因为语法要求而存在,本身没有明确意义。这个,就当是一个虚词吧,具体情况具体翻译……
总之,以我连入门级别都算不上的法语涉猎体验,我感觉de这个词有点像英语中的of。我自己经常把句子中出现的de很自然地翻译成“的”。所以,法语人名中出现de时,我总是下意识地理解成“(来自)某某的某某”。
“来自某某的”,听起来当然不像名字本身,而像是背景介绍。所以,我理解名字中加个de就等于加个背景介绍,严格来说应该算头衔或者标签,而不算名字吧。
实际上,我们知道,西方人名每个字的首字母是要大写的,法语人名也不例外,但唯独名字中这个de要小写,这就更说明,这个de不是名字本身,而是名字的一种属性。
比如戴高乐的名字就是Charles de Gaulle,中间的de字不大写。碰到这样的名字,我会自动脑补成英语形式:Charles of Gaulle。再用我自己的中文翻译法,理解成“Gaulle的Charles”——高乐的夏尔。或者说,来自高乐的夏尔。
2021-12-06阅读(1)
2021-12-06阅读(2)